2010年郑州市高中毕业班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
地理试题分析
一、命题情况
1、依照2010年考试大纲的精神,考察学生的四种能力,即: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针对历年高考中学生存在的问题、一检中学生存在的问题以及平时和高三老师交流中学生存在的问题,我们认为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是学生比较欠缺的,也是失分率比较高的,所以二检命题的设置突出了对学生这两种能力的考查,事实证明,在二检中学生失分最多的依然是考查这两种能力的题。
2、突出主干知识。二检命题注重对地球运动、气候、陆地和海洋环境、农业、自然灾害等地理核心主干知识和读图分析、区域分析等地理基本能力的考查。
3、突出地理特色。题题有信息,题题有图。重视对学生图表能力的考查,试卷中的地理图像多,包括了区域图、模式图、统计图、等值线图等,从题图搭配的形式上看,主要是一图多题(选择题)和一题多图(综合题)等,使地理学科特色更加鲜明,这些都与高考的试卷类似。
4、与时事热点紧密结合,如异常气候与副高的关系、海地地震、干旱的防御、湿地保护等。
5、模拟高考。命题时涵盖了地理学科内综合知识及跨学科综合知识,其中自然地理占绝对优势,对学生能力考查要求高,与近几年高考的方向一致。
二、学生答题情况及其分析
1、总体情况:
平均分、难度系数: 一本分 72分一本率 %
二本分 62分二本率 %
三本分 52 分三本率 %
专科分 40 分专科率 %
其中选择题得分率低于40%的题有4、5、7、8、10、11,综合题平均分:36(1)、(2)(3)(4),39题,(3)(4)
2、对试题的具体分析:
一、单项选择题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位置的年际变化与我国东部地区降水的变化密切相关,我国锋面雨带的位置大约在副热带高压脊线以北约5°~8°。读近几十年来7~8月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所在纬度位置波动示意图,回答1~3题。
~8月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控制的地区
选项
A
B
C
D
选率
%
%
%
%
2. 1989年7~8月份,我国华北地区和长江流域的降水状况是
,长江流域降水偏少
,长江流域降水偏多
选项
A
B
C
D
选率
%
%
%
%
1~2题考查影响我国的天气系统知识以及读图能力和区域定位能力。难度不大。
第1题,本题正选率一般。正常年份,7、8月份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位于30°附近,控制长江中下游甚至四川盆地造成伏旱,同时雨带在华北和东北。所以选B。
错选的较多的是A,原因是没有审好题目,认为7、8月份我国东部普遍高温多雨,或者把副热带高压脊线当作锋面雨带。
第2题,本题正选率一般。本题需要先确定1989年脊线在24°N,雨带应在29°N~32°N,此区域仍属于江淮地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没有按时北移,华北东北干旱,而长江流域“梅开二度”所以选B,
A错选率高,主要原因是读图能力欠缺,不能确定1989年脊线在24°N;或者没有读图,凭记忆认为7、8月份应该是雨季,长江流域为伏旱;或者区域定位能力差,不知道雨带所在的29°N~32°N在南方还是北方(需要掌握秦岭约34°N,淮河33°N)。
2010年1月13 日, 级的地震在海地爆发,震中位于距首都太子港16 公里的内陆地区。这次地震几乎摧毁了太子港整个城市。截止到2月11日,海地死亡人数已经突破23万。图2为海地所在群岛位置示意图,读图完成3~4题。
,地震频发
,地壳不稳定
,震中附近海域行驶的轮船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
D. 地震造成了地裂、火山喷发、海啸、疫病等自然灾害
选项
A
B
C
D
选率
%
%
%
%
,终年高温多雨
,淡水资源丰富
选项
A
B
C
D
选率
%
%
%
%
3~4题考查地震灾害、板块运动及其他区域地理知识,迷惑性大。
2010年郑州市高中毕业班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doc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