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赏析专题训练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一、背景与诗意
至德元年(756)8月,杜甫被安史叛军掳至长安。过了半年多囚徒一样的生活,这时长安已被抢掠一空,满目荒凉,而家人久别,存亡莫卜,诗人家国之痛更加浓烈,便在第二年(757)暮春写下了这首触景生情的五言律诗。忧乱伤时,是杜甫在安史之乱后的诗歌创作的一个重大主题。此诗即景伤春,以沉痛的笔调抒发胸中无限悲愤之情。将国仇与家恨融为一体来进行表现,写得字字血,声声泪。读之令人低徊欲绝。
二、名句赏析
1、“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内心情感?
2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诗句中一个“搔”字生动的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形象?
三、诗文内容品析错误有一项是:( )
A 、前两句是回忆所见,从细处着笔,情感沉痛。国家残破,河山尚存,只是江山换了主人。暮春时节,长安城中草木丛生,可见的人烟稀少,一片荒凉。诗人睹物伤怀,伤国之情油然而生,萧条悲凉。
B 、颔联写花写鸟,紧扣诗题,借此来表达了诗人那种伤乱思家的感慨。因感叹时事,见悦目的花朵反而流泪;因深恨离别,听到悦耳的鸟声反而惊心。诗人感触异常。花鸟平时乃可娱之物,见之而泣,闻之而悲,足以见得诗人内心的忧伤。
C 、颈联写战争时间之长,家书的难得可贵。诗人那种忧时伤别的情感表现得更为深沉和具体。“烽火”句承“感时”句,“家书”句承“恨别”句,不仅层次分明,结构严谨,而且情感也一泻而下。
D 、这首五律,对仗工整,情景交融,水乳难分。景物的形象,蕴含着诗人的情感;诗人的感情,又诉诸在景物形象的描绘中,具有极强烈的感人力量。
〔答案见七册上及八册上教师说明用书〕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谷伯中学供稿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扬阴里白沙堤。
一、选出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 D )
A、这首歌咏西湖风光的诗,兴趣不在介绍某一景物,而是从总体着眼描绘湖上的蓬勃春意。
B 、诗人选取典型与分类排列相结合的写法,中间四句写莺,写燕,写花,写草。先动物后植物写足春色。
C、诗人善于把握景物特征,诗中“渐欲”“才能”两个词语,更是富有动态的表现了乱花,和浅草的勃勃生机。
D、描写最爱的湖东的白沙堤,诗人则用最准确最具表现力的词语着力加以渲染,把绿扬阴里的美景描绘的徐徐如生真切感人历历在目。
二、下列是对这首的解说不恰当的是( C )
A、这首七律是写诗人骑马游西湖的感受,表达了一种喜悦之情。
B、颔联中“几处”写春早莺;“谁家”,见燕问人,饶有兴趣。
C、颈联用“迷人眼”写花之乱,用“没马蹄”写草之浅。
D、尾联用最爱把诗人心迹袒露,一绿一白细描作结。
三、诗中最能体现诗人喜悦心情的诗句是:
四、这首诗用词既准确又生动,试品味下面句子中的用的好的词。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A、“几处”和“谁家”能不能换成“处处”和“家家”?说出你的理由。
B、“争”字用的好,请说出好在那里。
次北固山下
王湾
谷伯中学供稿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一、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是:( )
A、次北固山下的‘次“是停泊的意思。北固山在镇江北边,三面临江。
B、客路即旅途。第一句已暗含旅途奔波之意。第二句交代乘舟而来的情况。
C、潮平指潮水上涨,水与岸平;风正指风向顺风力又不猛。
D、归雁洛阳边意即是我想学北归的大雁,回的故乡洛阳。
二、选出赏析有误的一项:()
A 、最后一联抒发了做客他乡的深深愁绪,可知前面六句所写明丽的江南景色都是为最后一联做反衬的。
B、这首诗对偶句开头,既工整亮丽又不同一般青山绿水给人眼明心亮的感觉。
C、颈联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虽是残夜而东方海日已升虽是旧年而江上已是春天时间过的这么快怎能不令人感慨呢。
D、颔联写船上所见景色,给人一种视野开阔波平浪静之感。
三主观感知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两句写白日和黑夜的交替以及新年和旧年的交替,请你在理解的基础上写出你的联想。
《钱塘湖春行》赏析
庙滩二中供稿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填空。
全诗围绕“春”字展开描写,勾画了水、云、莺、燕、花、草等早春特有的景物。
诗人落足在一个“行”字上,从全湖一个标志性建筑孤山寺写起,以最爱的白沙堤为终点,采用“游踪”的手法组织画面,诗歌结构严密。
前六句景中有
2008诗词赏析部分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