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讲台湾近代化的开始(1840—1895)
鸦片战争与台湾通商口岸的开放
由移民社会向定居社会的转变
边疆危机与台湾建省
一、鸦片战争与台湾通商口岸的开放
1、口岸开放
1840年7月,1841年9月,英军两次入侵鸡笼港,被台湾守备姚莹、总兵达洪阿率军民击退。
1848年,台湾民众订立《全台绅民公约》,表达抵抗外侮的信念和决心。
1858年,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天津条约》,台湾被辟为通商口岸之一,但开港之事迟迟未予实行。
1862年7月,淡水口开关征税,首任副税务司为英)及淡水二口。
1863年10月,鸡笼口(基隆市)开港。
1864年5月,打狗港(高雄市)开办,至此,四口岸全部开放。
2、对外贸易的迅速发展
据海关统计,1865年进出口总值为226,2436海关两,到1894年增至1269,4495海关两,为原来的5、6倍,%,%。其原因是出口贸易的增幅。
出口贸易:
糖:1872年为303092担;1774年—1884年10月年均外销46万担,最多时75万担,占输出总额的75%,1885年后回落至年出口额20—30万担。
茶叶:1862年后台湾茶叶兴盛起来。到日占前夕,茶叶年出口量为15-16万担“台湾茶”品牌
樟脑:台湾主要特产之一,占世界樟脑产量的70—80%,1868—1881年间年出口11000担以上,利润丰厚,1891—1894年出口27310担,1894年更达到39547担。
煤炭:比重不大,最多年销量仅为46000吨
进口贸易:
鸦片:1858年,《中英通商章程善后条约》签定后,鸦片贸易合法进入台湾,1864年为2344担,1873年3592担,1881年为5881担,此后保持在每年4500担,占洋货进口总值中的首位,
纺织品:1864年8747匹,1871年为107719匹,1879年更多达16万余匹,几乎全为英国货,此后日本棉布输入,迅速占领市场。1894年日本棉布在淡水口岸的进口量达125592匹,几乎占当年进口洋布的一半。“南京布”英国布日本棉布
进口洋货还有金属和杂货,以铅居多。
3、外资的涌入
洋行买办处糖行、糖商糖廓蔗农
购糖奖约
茶叶汇丰银行洋行“妈振馆”茶行茶农
二、由移民社会向定居社会的转变
1、台湾经济结构的变化
生产结构和市场结构的改变
以米谷、蔗糖等农产品为主变为以茶叶、甘蔗、樟脑等经济作物生产为主,结果,台湾销往大陆的稻米数量呈下降趋势,加之洋货日用品充斥市场,来自大陆的土布,土货等手工业品锐减,使原来那种由台湾接济大陆食米,大陆向台湾供应日用手工业品的区域分工与互补的经济联系逐渐削弱。
殖民掠夺和商业高利剥削的加强。以鸦片贸易的掠夺性最为典型。其占进口比例均为68%,高达93%;台湾每年来源于鸦片业的现金达200-300万元之巨。
旧式的商业行会组织——教商势力削弱。
经济重心的北移和都市化的发生,打狗、安平、淡水、基隆四口为通商口岸,于是逐渐出现了以打狗和淡水为中心的南北两个货物的集散地,以此基础,形成了南北两大市场体系,奠定了日后台北、高雄两大都会区的基础,此外,北部由于茶叶、樟脑、煤矿业的发展,到1881年,北部口岸贸易首次超过南部,表明了经济重心的北移。
2、社会结构的演变
19世纪50-60年代,移民社会的特点逐渐消失,台湾以进入定居社会,表现:
人口增长方面,人口增长从清前期的移入增长为主变为以本地人口的自然增长为主。1685——‰;而1811——‰,即从190余万增至255余万。
人口结构方面,性比例和年龄结构趋于合理。
职业结构,日趋复杂和完备,游民人口所占比例大大减少。
新兴社会阶层的出现,买办商业资本的形成,如李春生、陈祖谦和沈鸿杰等;近代民族资本家的出现,如林朝栋、黄南球等人;工人队伍初具规模。
超祖籍的祭祀芡、圈的建立和血缘宗族的形成,是台湾进入定居社会的标志之一。
和约字宗族阉分字宗族(小宗族)两类。但趋势是由自愿性的唐山祖宗族,向以开台祖祭祀为对象的血缘性宗族滨变,以虚弱、血缘为基础的组合逐渐形成。
祭祀圈:“为了共神信仰而供同举行祭祀的居民所属的地域单位”。
漳化平原的“七十二庄组织”
客家的“三山国王庙”
“妈祖信仰圈”
第四讲 台湾近代化的开始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