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分组密码体制
分组密码概述
数据加密标准
差分密码分析与线性密码分析
分组密码的运行模式
IDEA
AES算法——Rijndael
习题
在许多密码系统中,单钥分组密码是系统安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用分组密码易于构造伪随机数生成器、流密码、消息认证码(MAC)和杂凑函数等,还可进而成为消息认证技术、数据完整性机制、实体认证协议以及单钥数字签字体制的核心组成部分。实际应用中对于分组密码可能提出多方面的要求,除了安全性外,还有运行速度、存储量(程序的长度、数据分组长度、高速缓存大小)、实现平台(硬件、软件、芯片)、运行模式等限制条件。这些都需要与安全性要求之间进行适当的折中选择。
分组密码是将明文消息编码表示后的数字序列x0,x1,…,xi,…划分成长为n的组x=(x0,x1,…,xn-1),各组(长为n的矢量)分别在密钥k=(k0,k1,…,kt-1)控制下变换成等长的输出数字序列y=(y0,y1,…,ym-1)(长为m的矢量),其加密函数E:Vn×K→Vm,Vn和Vm分别是n维和m维矢量空间,K为密钥空间,。它与流密码不同之处在于输出的每一位数字不是只与相应时刻输入的明文数字有关,而是与一组长为n的明文数字有关。在相同密钥下,分组密码对长为n的输入明文组所实施的变换是等同的,所以只需研究对任一组明文数字的变换规则。这种密码实质上是字长为n的数字序列的代换密码。
分组密码框图
通常取m=n。若m>n,则为有数据扩展的分组密码;若m<n,则为有数据压缩的分组密码。在二元情况下,x和y均为二元数字序列,它们的每个分量xi,yi∈GF(2)。本节将主要讨论二元情况。设计的算法应满足下述要求:
②密钥量要足够大(即置换子集中的元素足够多),尽可能消除弱密钥并使所有密钥同等地好,以防止密钥穷举攻击奏效。但密钥又不能过长,以便于密钥的管理。DES采用56比特密钥,看来太短了,IDEA采用128比特密钥,据估计,在今后30~40年内采用80 比特密钥是足够安全的。
③由密钥确定置换的算法要足够复杂,充分实现明文与密钥的扩散和混淆,没有简单的关系可循,能抗击各种已知的攻击,如差分攻击和线性攻击;有高的非线性阶数,实现复杂的密码变换;使对手破译时除了用穷举法外,无其它捷径可循。
④加密和解密运算简单,易于软件和硬件高速实现。如将分组n化分为子段,每段长为8、16或者32。在以软件实现时,应选用简单的运算,使作用于子段上的密码运算易于以标准处理器的基本运算,如加、乘、移位等实现,避免用以软件难于实现的逐比特置换。为了便于硬件实现,加密和解密过程之间的差别应仅在于由秘密密钥所生成的密钥表不同而已。这样,加密和解密就可用同一器件实现。设计的算法采用规则的模块结构,如多轮迭代等,以便于软件和VLSI快速实现。此外,差错传播和数据扩展要尽可能地小。
⑤数据扩展。一般无数据扩展,在采用同态置换和随机化加密技术时可引入数据扩展。
⑥差错传播尽可能地小。
第3章 分组密码体制 现代密码学教案[精]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