拯救中小企业
《经济视点报》推出“中小企业·逆境拯救行动”第一辑——《生产是一种痛苦》。
主稿
新劳动法实施、银根紧缩、人民币大幅升值只是引发中小企业“倒闭潮”的导火索,中小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根深蒂固。
目前,中小企业如何生存下去是第一位的。
食品企业,煎熬中坚持;纺织服装企业,出口受挫……甚至正常生产因毫无利润可言,而成为企业无法言表的痛苦。
相关政府部门如何承担“救死扶伤”的职责?
倒下,抑或痛苦坚守
中小企业“倒闭潮”势头有增无减,正从南往北袭来,蔓延整个中国。
倒下的企业很痛苦,但尚在坚持的企业却需要忍受更大的痛苦。
这究竟是优胜劣汰的自然法则使然,还是国内外因素造成的中小企业生态环境“污染”?它们如何才能度过这场劫难?
已倒下的、仍坚持着的中小企业们都需要一个答案。
□经济视点报主笔桑燕
7月21日,由河南省委、省政府主导,河南省中小企业局组织的5个调研小组分赴洛阳、漯河等省辖市,此行的任务是调研河南中小企业发展情况及对策。
此次对中小企业调研规模之大、覆盖之全史无前例。这里有一个大背景:7月3日至8日的6天时间里、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等中央高层领导分别到江苏、上海、广东、浙江、山东等五省市调研。与此同时,商务部、国税总局等有关部门负责人也全面行动起来。
国家领导人的重视,凸显中小企业生存危机的严重性。
中小企业“死亡潮”
从2007年底持续至今的企业“倒闭潮”一浪高过一浪,势头有增无减。
不仅有“广东倒闭企业近万家”的说法,而且企业由于经营困顿骤然停业倒闭的案例开始在上海、江苏、浙江等地上演。半停产、停产、倒闭,也开始成为长三角企业面临的窘境。
据媒体报道,近期,产业升级良好的浙江开始频现企业“异常倒闭”、老板“跑路”的现象。并且大多是企业主逃跑后,欠下大量的薪金、货款和银行债务。
据德意志银行考察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后公布的报告预测,今年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生产低端产品的中小型出口企业将有两成倒闭。
而现实中,这已不仅是东南沿海地区的现象。企业破产潮正从南往北袭来,蔓延整个中国。2008年甚至被人称为中小企业“保命年”。
2008年初,位于河南省遂平县的中国最大塑料袋厂——华强塑胶有限公司的倒闭,引起全国关注。7月14日,河南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发布的河南省2008年上半年服装出口的分析报告显示,河南服装出口在连续17年的持续增长后,首次出现全面下滑。
出口增幅下滑的背后,是企业面临生存压力的考验。
班钰是一名从事纺织机械配件销售的业务员,从2007年底至今,她的业务量大幅下滑。“订单减少,并且回款困难。”她说。配件订单减少的原因是纺织企业生存艰难。“企业资金困难,三角债增多,大量企业减产或停产。”她的客户中,一些原计划扩大规模的企业,买来的新设备被搁置一边,并不安装。“以前规模很大的纺织企业,现在都停产了。”她介绍。由于纺织行业的影响,班钰所在纺织机械配件公司也每况愈下,她熟悉的同行们纷纷转行,她也开始考虑转行问题。
“河南纺织品出口企业的利润一般不超过5%,大部分在3%左右,在贸易壁垒和次贷危机的冲击下,微薄的利润也再次面临缩水的危机,小企业只能在夹缝中生存。”河南省纺织行业办公室主任李国松说。
纺织行业的境遇只是整个出口行业的一个缩影。而曾经经营状况良好的河南陶瓷出口业,在短短的半年时间里就急转直下,半数企业面临着亏损甚至停产的困局。
与内资企业纷纷倒闭、破产同步进行的是,外资企业纷纷逃离。
2007年底,山东青岛上百家韩资企业卷款裸逃,撂下一地的债务白条和成千上万不知所措的中国工人。
近日,香港中华厂商联合会进行的一项调查也显示,珠三角20%的受访港商计划关闭工厂或放弃生产业务,据此可推算出珠三角有数以千计的港资企业将会倒闭。
三大政策成导火索
造成企业这道“生死劫”的是2008年春节前后相继出台的三大政策。
其一是使国内劳动力成本大幅上升的新《劳动合同法》。《劳动合同法》实施之后,企业用人的风险和成本加大,过去把靠廉价劳动力当作竞争优势的企业遭到重创。
“企业升级没完成,竞争力没有实现,突然切断廉价劳动力的优势,犹如从高空坠下。”金策管理咨询中顾问陈光明教授形容。
二是由于国内宏观调控,银根紧缩。国家不断提高银行准备金率,压缩贷款规模,导致中小企业贷款难、融资难,造成大量中小企业因资金短缺陷入经营困境。
三是人民币大幅升值。从2005年7月21日开始,三年来人民币升值了21%。这直接造成了出口企业的生死劫。原本的利润在汇率变动被抵消得干干净净,甚至成为负数。一些企业以“接单的时候还有利润,交货结账时则成了亏本生意”反映人民币升值的
拯救中小企业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