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书生教学研究
魏书生教学研究
经常收到一些青年教师的来信,信中常常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你是怎样提高教学效率的?我经常和一些青年教师座谈大家共同关心的主要问题之一也是:你是怎样提高教学效率的?
仔细想来,我提高教学效率主要靠边教学、边研究,从科研的角度来认识教学,八年教学。人们从事某项劳动,大致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重复式,一种是科研式。比如工人造机器,农民种庄稼,重复式的劳动就是只沿袭前人,沿袭自己的昨天,循规蹈矩,一成不变,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这样做,劳动效率当然只能今天和昨天一样,昨天和去年一样,谈不上提高,劳动者本人心理也会感觉累,感觉枯燥无味,疲乏厌倦。科研式的劳动者呢?他们总是千万百计地从旧中夺出新来,千方百计地想比昨天于得更巧、更好,劳动效率更高。由于立足于干方百计想新办法,他们工作效率当然高,劳动者本人的心理也会感觉轻松快乐,积极充实,进而更加热爱自己的劳动。
重复式的劳动倘施加于演员、摄影这样光彩诱人的职业,也会使人感觉疲倦、困苦、索然无味。反过来倘科研式的劳动施加于焊接、种菜这样平凡普通,看似千篇一律的职业,也会使人感觉常干常新、兴味盎然。
于是我便努力叮嘱自己一定要从科研的角度看自己的教育工作,要力求从旧中看出新来。今天的我应该比昨天的我有新的发现、新的认识、新的提高。我的观念更新了,世界在我的眼里就新了。自己新、他人新、世界新、工作新,人工作起来效率才高。从科研的角度来看,就常觉得:今天讲课要比昨天有新的突破;语言要比昨天更吸
引人,更有感染力;表情要比昨天更使人愿意接受;姿态要比昨天更自然;板书要比昨天更富启发性;如学生的感情要比昨天融洽。做不到多方面比昨天强,就只做一个方面中的某一小点,这样嘱咐自己去上课时,精神上就感觉很愉快,就总觉得有新的值得研究的课题。
边教学、边研究,具体从哪几面入手呢?就我自己而言。我一直努力做三件事:一、看多家之言。二、坚持写日记。三、坚持写文章。
一、看多家之言
我总觉得,教书的人自己要多看书,要看多家之言,才能融汇贯通,才能领会到理论的精神实质。我刚教书的时候,便听说有个叫凯洛夫的苏联人,提倡"三段"、"五环"式的课堂教学结构。有很多老师说,只有符合凯洛夫"五六环节"要求的课才是好课。后来又看了赞科夫"最近发展区"的理论;看了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的理论;看了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100条建议》;再看美国教育家杜威"儿童中心"的理论;布鲁纳的课程结构理论;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再看捷克、法国、英国、瑞士等国教育家的主张和咱们中国自己的教育家孔子、墨子、孟子、朱喜、梁启超、陶行知、叶圣陶的教育理论,才明白凯洛夫只是诸多国家中的一个国家--苏联诸多教育家中的一位教育理论家。这样想来,就明确了我们根本没有必要使上千万中小学教师都非以凯洛夫的教育理论为指导不可。看得多了,就理解了各家各派的理论都有自己的长处,同时又都有自己的局限性,我们的责任在于结合自己的实际去吸收各家理论的长处,同时又要防止沿着这个长处走得太远,从而越出了真理的范围而导致失
误。
学习理论的目的是为了发展自我的长处,一定要注意以我为主,以我的教学风格、教学个性、教学特长为主。用各家各派理论来丰富和发展自己的教学特长,发展自己的教学风格与个性,这样学理论才有用途。如果为了学理论而学理论,忘记了结合自己的实际而学理论,消灭了自己的风格、个性、特长而躺在某一派理论的书本上,这样的学习就成为无用甚至是有害的学习了。
我常想,教师学理论有点象蜜蜂采花粉,叮在一朵花上绝不会酿出蜜来,需要在成千上万朵花上采集花粉,再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才能酿出蜜来。教师呢?学了几家几派,甚至几十家几十派理论中合理的部分,来应用于自己的工作实践,应用于发展自己的教学风格、个性与特长,那就一定能提高教学效率,一定能酿出甜甜的教学之蜜。
我还觉得教书,不一定只看与本学科知识有关的书籍,还应该看看其它学科的书籍,可能的话尽量看一点教育以外的书籍。这些年,尽管忙,但我仍努力坚持着《外国教育动态》、《国外科技动态》、《人民教育》、《教育研究》、《辽宁教育》、《普教研究》等杂志。除了看《教育学》、《心理学》、《外国教育史》、《中国教育思想史》等教育书籍外,也挤时间看弗洛伊德、荣格、雅科卡、卡耐基、尼克松、戈尔巴乔夫等人的著作,看毛泽东的著作,也看《周易》、《论语》、《道德经》等。《袖珍西方名著手册》一书我买了一年多点,由于翻来复会地看,看上去已经象一本很破旧的书了。
看多家之言,要用去一部分时间,形式上看影响工作。实际上,正因为看书,才看清了日常工作中有哪些是无效劳动,从而去掉它;因为看书,才学习了更科学、更有效的教学方法;因为看书,才使教学管理更制度化、系统化、科学化,从而提高了工作效率。
看多家之言,才使自己有可能掌揭必
魏书生教学研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