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瓜病害③
英文名CucumberAlternariablight
异名黄瓜疮痂病
病原瓜链格孢菌Alternariacucumerina(.)Elliott.,属半知菌亚门真菌。
寄主黄瓜、甜瓜、角瓜、南瓜、西瓜等。
危害黄瓜的重要病害。因病减产20%~30%,严重时可达80%~100%,而且对黄瓜的品质有较大的影响。
分布世界全国各地均有发生。发病率高,主要发生夏、秋季节露地栽培的植株上。
为害症状
黑斑病病菌不侵害瓜蔓,主要为害叶片,植株多从下而上发病,最后仅剩下顶端几片绿叶,病株似火烤状。初为褐绿色近圆形斑点,后为边缘清晰的圆形或近圆形病斑,中央灰白色边缘淡黄色。叶面病斑稍突起,表面粗糙叶背病斑常呈水渍状,周围常有褪绿晕圈病斑多在叶脉之间,湿度大时表面生有黑色的霉层,有时病斑扩展连结成大病斑,严重时叶肉组织枯死,叶缘向上卷起,叶子焦枯,但不脱落。病斑多沿叶脉间发展,叶脉、叶柄不受害。
病原物
分生孢子梗,单生或束生,褐色,不分枝,有1~7个隔膜,大小(20~)微米×(4~6)微米。分生孢子褐色,棒状,单生,有2~9个隔膜,隔膜处缢缩,大小(57~87)微米×(18~21)微米。
侵染循环
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在病残体上或黏附在种子表面越冬,借气流或雨水传播,形成初侵染和再侵染。分生孢子萌发可直接侵入叶片。该病的发生与温湿度关系密切,坐瓜后遇高温、高湿该病易流行,特别是浇水或雨过后病情发展迅速。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选用无病种瓜留种。轮作倒茬。施足有机肥作基肥,严防大小漫灌。棚室栽培要通风透气,排湿降温。
(2)物理防治:用55℃恒温水浸种15分钟后,立即放入冷水中冷却然后播种。
(3)药剂防治:①用40%多菌灵浸种30分钟。②%的50%灭霉灵可湿性粉剂,或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或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拌种。③喷药最好在发病前进行,病情严重时,雨后喷药可减轻为害。药剂选用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50%大富丹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80%喷克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50%速克灵1000倍液,或40%福星乳油4000倍,40%克菌丹可湿性粉剂400-500倍液。④棚室栽培喷5%百菌清粉剂15千克/公顷,或于傍晚每次点燃45%百菌清烟剂3~。温室应从苗期开始预防。又根据叶面喷肥可促使病害加重,在发生黑斑病的温室里叶面喷肥时应同时加入代森锰锌。总之,防治黑斑病要早动手,一旦发病要不遗余力地突击用药。喷药必须同时结合降低空气湿度才能奏效。
靶斑病
英文名CucumberCorynesporatargetleafspot
病原山扁豆生棒孢Corynesporacassiicola(.)Wei.,属半知菌亚门真菌。
寄主寄主范围广,为害十字花科、葫芦科、茄科等蔬菜20余种。
危害以保护地受害严重。春保护地一般在3月中旬开始发病,4月上中旬后病情迅速扩展,至5月中旬达发病高峰。田间主要危害叶片,以中下部叶片受害严重。一般病田叶发病率为10%~25%,严重时可达60%~70%,甚至100%。
分布全国各地均有发生。
为害症状
病菌以危害叶片为主,严重时蔓延至叶柄、茎蔓。叶片正、背面均可受害,叶片发病,起初为黄色水浸状斑点,直径约l毫米左右。,叶片正面病斑略凹陷,病斑近圆形或稍不规则,有时受叶脉所限,为多角形,病斑外围颜色稍深呈黄褐色,中部颜色稍浅呈淡黄色,患病组织与健康组织界线明显。发病中期病斑扩大为圆形或不规则形,易穿孔,多为圆形,少数多角形或不规则,叶正面病斑粗糙不平,病斑整体褐色,中央灰白色、半透明,后期病斑直径可达10至15毫米,圆形或不规则形,对光观察叶脉色深,网状更加明显,病斑中央有一明显的眼状靶心。严重时多个病斑连片,呈不规则状。发病严重时,病斑面积可达叶片面积的95%以上,叶片干枯死亡。重病株中下部叶片相继枯死,造成提早拉秧。
病原物
(1)形态:分生孢子梗细长,单生,不分枝,有隔膜1~7个,黄褐色,大小(90~320)微米×(~12)微米。分生孢子倒棍棒形,壁厚,基部膨大,顶部钝圆,有10~20个隔膜,大小(~)微米×(~)微米。
(2)特性:生长适温为30℃左右,产孢适温为25℃,分生孢子萌发适温为孢子形成和萌发需要高湿。光照能促进菌丝的生长30℃。病菌生长和孢子萌发的pH值以5~6,但对孢子的产生有抑制作用。~,菌丝白色,菌落疏松
黄瓜病害③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