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尼族
哈尼族形成及人口分布
哈尼族,中国少数民族之一,是中国的一个古老的民族,哈尼族主要分布的滇南地区,包括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普洱市和玉溪市。哈尼族见于汉文史籍的名称,有“和泥”、“窝泥”、“阿泥”“哈泥”等。自称多达30余种。如“哈尼”、“僾尼”、“碧约”、“卡多”、“豪尼”、“白宏”、“布都”、“多尼”、“叶车”、“阿木”等等。因为
自称“哈尼”的人数最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经本民族共同商定以“哈尼”为统一的族称。
哈尼族主要分布的滇南地区,(2000年),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南部红河下游与澜沧江之间的山岳地带,即哀牢山和蒙乐山之间的广大地区。主要从事农业,他们勤劳勇敢,善于开垦梯田。有十月年(扎勒特节)、六月年(苦扎扎)等节日。
哈尼族语言
哈尼族人使用哈尼语,分哈雅、碧卡、豪白3种方言,各方言中又包含若干种土语‘’属于藏语系缅语族彝语支。哈尼族原来没有自己民族的文字,1957年在党和政府的帮助下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哈尼文。
哈尼族的信仰
(一)多神崇拜 祭祀由巫师“贝玛”主持,用巫术和草药治病。西双版纳的哈尼族,每年祭祀象征寨神的“龙巴门”。哈尼族崇拜布谷鸟,把它尊称为“合波阿玛”(布谷鸟妈妈),认为布谷鸟是天神阿波摩米派遣来向人间传达春天的消息的。哀牢山的哈尼族还将牛视为吉祥的象征。
(二)祖先崇拜
哈尼族有祖先崇拜,家中均设有祖宗灵牌,称“泻阶”,由一块木板制成,多设于靠后山墙的左方边柱旁,有的设于正堂后山墙处。死于非命者的灵牌则设于大门上方的屋檐下。居住在复兴的哈尼族设于火塘边的墙壁上。逢节庆,要以酒饭献祭宗祖灵牌。有病有灾,常祈求宗祖神灵保佑。清明节,要到祖坟前献祭。 在哈尼族的观念中认为,万物均有灵魂,而人的灵魂最多,一人有十二魂,生魂离体必致病灾;男死有九魂,女死有七鬼;人死变牛马、山水等物,鬼死变云雾。“摩米”是老祖宗居住的地方,正常死亡的老人要隆重办丧,摩帕念《指路经》,要将死者灵魂送往“摩米”或“萨米”归宗。祖宗的灵魂被认为是永存的,居住的地方有三处:一在“摩米”或“萨米”;二是在红土与黄土之间(坟墓中);三是在家中“泻阶”上。而那些死后未办丧指路者,魂游于山中,路旁、,给生者带来祸害。因而,对有儿女家庭的丧者、死后要办丧,指路归宗、后人方吉。
哈尼族的服饰
服饰习俗
哈尼人最喜欢白色、青色和红色。他们视白色为吉祥的象征、青色为诚实的标志,红色则代表高尚和纯洁。哈尼族善于用蓝靛染布,喜欢用自己染织的靛蓝色土布做衣服。男子多穿对襟上衣和长裤,以青色或白布包头。多数地区的妇女穿右襟无领上衣,以银币作纽扣,下穿长裤。妇女一般喜欢戴耳环或耳坠,戴银制项圈和大手镯。
居住在云南的哈尼族纳鸠支、吉座支姑娘一到十五六岁便开始改变衣饰,表示已经由少年变成青年。
弃辫安角是居住在云南省南部的哈尼族支系叶车人的传统民俗,叶车女子向以多衣为荣,因为它表示家庭富裕又显得好看。上衣分外衣、衬衣、内衣三种,通常在内衣下摆处加数道青蓝色假边,显得鳞次栉比,令人目眩。不过,到了年节喜庆之日,姑娘们就真的多衣了:七件外衣、七件衬衣、一件内衣。同时,手戴银手镯,胸前挂一对银链,腰的两侧挂银片和银泡泡,走起路来叮当作响,显得多姿健美。
任燕琴哈尼族完整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