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货币需求与货币供给
货币需求
货币供给
有关货币供求的理论
1
2
3
第一节货币需求
收入状况
信用状况
消费倾向
货币流通速度
社会商品供给量
市场价格水平
市场利率水平
心理预期和偏好
凡是以通货和活期存款形式保有资产的行为,被称为对货币的需求。
影响货币
需求的因素
货币流通规律就是一定时期流通中货币必要量的规律。由于货币流通是由商品流通决定的,因此货币流通规律是研究商品流通与货币流通关系的规律。
一定时期流通中的货币必要量
=
商品价格总额
到期支付总额
赊销商品价格总额
相互抵消的支付总额
同单位货币作为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平均流通速度
纸币流通规律实际上是金属货币流通规律的特殊表现形式。该公式表明,纸币虽然可以按照人们的主观意志发行,但它所代表的金属货币价值(或量)完全受客观规律所制约。当制约着流通中的货币必要量的宏观经济条件不变时,过多的纸币发行必然引起单位纸币实际代表的金属货币的价值(或量)低于其名义所代表的价值(或量),这就是纸币贬值。
货币供给机制是指在经济运行中,货币从哪里来,通过什么途径进入流通,形成连续不断的货币运动的功能。
货币供给机制
商业银行与派生存款
中央银行与基础货币
业银行吸收原始存款,形成负债,再运用这部分资金发放贷款,由贷款派生出的存款,又可被银行贷出,再派生出另一笔存款。这样一存一贷反复进行,派生出大量存款,随之增加大量贷款,扩张了信用的规模,进而增加了流通中的货币供应量,最终完成商业银行的信用扩张。
基础货币“质”的规定性
基础货币“量”的规定性
基础货币的投放渠道
货币乘数
货币乘数是指货币供给量相对基础货币的倍数。
Ms=mB
中央银行的行为
商业银行的行为
居民的个人行为
货币供给
的决定
因素
企业的
行为
中央银行是通过变动基础货币和影响货币乘数对货币供给量进行调控的,中央银行通过它的资产业务影响基础货币,中央银行对货币乘数的影响是通过调整法定存款准备率来实现的
商业银行对基础货币和准备存款比都有影响。一是商业银行变动超额准备率,二是商业银行的行为影响中央银行的再贴现。
居民个人的行为不会影响到基础货币总量的变化,但却可以通过收入在手持现金和存款之间的转换影响现金存款比,影响货币乘数。
企业的收入在现金和存款之间如何分配也会受到上述几个因素的影响,所有企业通过影响现金存款比影响货币供给量和居民的行为相同。
货币供给量的统计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的货币层次划分
统计依据
现钞(M0)
狭义货币(M1)
广义货币(M2)
流动性
我国货币层次的划分
M0:流通中现金
M1:M0+可开支票的活期存款
M2:M1+企业单位定期存款+城乡居民储蓄存款+证券公司的客户保证金存款+其他存款
第三节有关货币供求的理论
国际货币市场又称短期资金市场或短期金融市场,是国际短期货币金融资产进行交换的场所,融资期限在1年以内。
主要作用
解决国际贸易中短期资金的供求矛盾。
缓解财政紧张。
中央银行实施货币政策的主要工具。
《现代金融学》课件ch11货币需求与货币供给[精]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