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压力系统与长新冠-睡眠障碍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是由【科技星球】上传分享,文档一共【9】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压力系统与长新冠-睡眠障碍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压力系统与“长新冠”-睡眠障碍的相关性研究进展??田天,张真,周胜元,高薇薇1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急诊科,天津300250;2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治未病科2019冠状病毒病(COVID-19)作为国际关注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给人类生命安全和健康造成严重威胁[1-2]。COVID-19后病症日益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及不容忽视的卫生健康问题,并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医疗卫生保健系统压力。国内外研究表明,“长新冠”-睡眠障碍问题尤为突出,其发生机制仍在进一步研究[3-5]。有学者将COVID-19大流行概念化为可能激活压力系统的生活事件[6],现研究数据也印证了COVID-19作为压力性生活事件可激活压力系统而诱发睡眠障碍[7]。故本文基于现有研究从压力系统角度对“长新冠”-睡眠障碍的发生机制进行初步分析,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依据。1“长新冠”-睡眠障碍WHO于2020年9月在《国际疾病分类》中创建了“新冠后状态”相关代码[8],在随后众多文献研究中陆续出现了COVID-19急性后遗症[9]、慢性COVID-19综合征[10]等多种名称,尚无统一定义。WHO于2021年10月提出“COVID-19后病症”这一名称,并规范其临床病例定义,指通常发生在COVID-19发病后3个月,症状持续至少2个月,并且不能用其他诊断来解释。以疲劳、呼吸急促、认知功能障碍以及其他对日常功能有影响的症状为常见症状[11]。睡眠障碍实际上是在面对应激事件发生时所呈现出的一种机体应激反应,源于自主神经系统及丘脑-垂体-肾上腺(HPA)轴的激活,导致皮质醇分泌增加,大脑皮层过度觉醒,使位于下丘脑的腹外侧视前核即使在被完全激活的状态下仍无法抑制觉醒系统,造成机体觉醒-睡眠系统失衡[12-13]。而部分群体在面对应激事件等诱发因素的淡化或消失时,急性睡眠障碍并未完全缓解,反而转为慢性。调查表明,新型冠状病毒(新冠病毒)感染后患者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心理应激状态及躯体化障碍,并呈现群体异质性特点,与社会阶层人群、社会支持水平等多因素相关[14],睡眠障碍成为新冠病毒感染后常见的长期持续症状之一。在对70例疑似或确诊新冠病毒感染患者的调查中,约19%患者在感染期间存在睡眠障碍,而40%患者在感染后28个月出现持续症状[4]。一项基于全球范围并纳入41项研究的Meta分析表明,“长新冠”具有全球高患病率,并汇总了其症状特异性患病率,其中睡眠问题成为仅次于疲劳、记忆问题与呼吸困难的主要症状之一[15]。针对1192例于武汉市金银潭医院住院的新冠肺炎患者的一项随访研究发现,在随访2年间,55%出院康复患者至少出现1种新冠肺炎长期影响症状,如疲劳和睡眠困难[16]。2压力系统压力系统即应激系统,是指在内部或外部应激源的刺激下,系统被激活后以神经内分泌机制调节的形式使机体作出一系列生理和行为的适应性反应,从而实现与维持体内平衡。压力系统作为机体内稳态系统之一,主要通过中枢成分盲肠位点(LC)/去甲肾上腺素(NE)-自主神经系统(ANS)与外周成分HPA轴两部分协同发挥作用。压力刺激在诱导LC/NE-ANS促进分泌NE、肾上腺素后,下丘脑室旁核所分泌的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精氨酸加压素,刺激垂体前叶释放促肾上腺素皮质激素(ACTH),在ACTH作用下肾上腺皮质产生糖皮质激素。故上述与压力系统相关的级联激素相应释放增加,HPA轴被激活,引起皮质醇释放等生物过程,作出“战斗”或“逃跑”反应[17-18]。3压力系统与“长新冠”-“长新冠”-睡眠障碍CRH、ACTH、皮质醇等主要神经介质作为压力介质在参与应激反应的同时,亦在调节觉醒-睡眠周期及昼夜节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如CRH主要以CRH-R1受体影响觉醒与睡眠,通过促进觉醒增加、非快速眼动(NREM)睡眠减少实现已被证实,ACTH亦有类似作用[19-20]。压力激素皮质醇,俗称“压力荷尔蒙”,作为HPA轴的最终产物,对压力高度敏感,是机体压力性生物标志物[20]。皮质醇觉醒反应(CAR)反映HPA轴活性,在慢性压力下CAR减少,HPA轴功能紊乱[21],而HPA轴是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SARS-CoV)的候选靶标之一[22]。研究发现,SARSCoV-2可引起皮质醇亢奋,其诱导的HPA轴抑制过程持续时间不一,加上个体皮质醇敏感度差异,使皮质醇产生延迟效应,与“HPA轴损伤可能是SARS后迟发性病理并发症”观点一致[21,23-24]。同时,与SARS相关冠状病毒感染可诱发皮质醇长期分泌“不足”,造成垂体和肾上腺的直接或免疫损伤,引起可逆性垂体炎或直接下丘脑效应,使HPA轴长期无法恢复[24-25]。有观点认为,个体是否会罹患急性感染后综合征可由压力后持续皮质醇减退症的程度和持续时间决定[23]。血管紧张素转换酶2(ACE2)被认为是SARS-CoV-2的功能宿主受体,SARS-CoV-2高表达ACE2受体,通过与杏仁核、海马体等脑区表达的ACE-2受体结合,感染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等脑细胞,从而进入中枢神经系统,造成大脑区域功能障碍。推测由此可能导致“长新冠”,如睡眠障碍、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等神经系统表现[24]。大脑区域海马体、杏仁核和前额叶皮层在压力诱导下进行结构重塑,并参与相关神经免疫过程,介导睡眠模式的改变。如杏仁核被认为是睡眠的重要调节器,主要通过影响快速眼动(REM)睡眠调节睡眠-觉醒状态,杏仁核作为CRH中枢效应的关键区域之一,涉及中央杏仁核的直接投射及终纹床核(BNST)的横向分裂,其通过投射到控制睡眠与觉醒的下丘脑、丘脑、脑干靶区而产生作用[26-27]。其他研究也提示了机体在受到压力源刺激后在应激状态下可影响调节神经元的可塑性,部分表现在睡眠结构的改变并可相互作用,急慢性应激可分别不同程度地改变大脑区域的功能和结构可塑性过程,进而最终影响大脑功能[27]。“长新冠”-睡眠障碍短期内或可控制的急性应激,促使压力激活与唤醒,大脑激活与觉醒维持后可引起REM睡眠时间增加、NREM睡眠减少,该睡眠抑制与觉醒增加可被迅速克服并恢复[27]。同时,基于群体异质性、个体差异性因素,正常生理上,低至中度或短期的适度应激源刺激,作为机体可控范围内的压力源,其所引起的“良性应激”实际是对机体的良性挑战,具有一定益处,如可提高应对未来挑战及承受压力的能力[28-29];相反,若应激源过度、反复或延长持续刺激,压力系统过度及长时间反应,HPA轴被慢性低激活或过度激活、过度活化,造成机体多系统间长期失衡,影响代谢、循环、免疫反应、认知和行为等生理功能,成为包括睡眠障碍等疾病发生且长期存在的重要诱发因素[17-18]。早期生活事件对个体情绪及压力反应模式可在短期内产生适应性变化,也会造成终身影响[26]。SANFORD等[27]结合啮齿动物和人类模型实验研究提出,与动物有区别的是人类在压力源终止后,可能存在一种认知和情感式的“压力”,出于对过去事件的记忆及对未来的担忧,人类的大脑趋向于将一个单一的急性压力源或过去发生的生活事件,甚至是未来将要发生的事件转变为持续、慢性压力状态,并随时间延长使身体产生磨损,称为“同种异体负荷”[26]。这种压力记忆所导致的慢性应激、长期激活,可能通过影响唤醒和睡眠的方式造成长期睡眠障碍的发生。以创伤性事件为压力源,一项针对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患者睡眠模式的研究[30]强调了REM睡眠在适应性处理创伤记忆与痛苦情绪方面的特殊能力,该研究发现,PTSD患者较无PTSD患者REM睡眠时间显著延长,连续REM睡眠平均持续时间缩短,且随访后发现,PTSD严重程度与REM睡眠周期数呈显著的正相关性。此外,急性PTSD长期持续存在而转为慢性PTSD与连续REM睡眠中断相关,REM睡眠连续性中断且时间延长,使得REM睡眠得到增强,意味着碎片化的创伤记忆得到巩固,PTSD症状如睡眠障碍则受到了长期影响。COVID-19作为压力性生活事件,通过激活压力系统参与睡眠障碍的发生[7]。COVID-19在大流行甚至“二轮流行”开始后,其所带来的客观(疫情持续时间等)与主观(经济及健康担忧等)上的不确定性,已经以慢性或重复压力的形式,使机体对压力记忆作出应对慢性应激、长期激活状态下的功能性反应,HPA轴活性改变,睡眠结构出现潜在长期的变化,呈现失眠等睡眠障碍。同时此慢性压力也被认为会增加疾病的易感性[20],扩大睡眠障碍的罹患群体。“长新冠”-睡眠障碍压力系统激活后的多系统压力反应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个体差异性,与压力相关的睡眠障碍受压力源的特定特征、个体压力特征等多种条件的影响,且作为应激诱导因素以各种方式对觉醒-睡眠周期产生显著影响[20],可在一定程度上解释“长新冠“-睡眠障碍在持续时间、程度、表现形式等方面所呈现的群体异质性及个体差异性特点。压力源的特定特征即经历初始压力的情境变量,包括压力源的性质、强度、持续时间、可预测性或可控性等压力应激参数,个体压力特征包括个体复原力、相对弹性及脆弱性、压力环境是否允许适应性学习和反应等个人应对挑战与适应压力的调节能力、压力易感性与敏感性的个体差异等[27,29]。此表现的个体差异可能与HPA轴的激活程度有关[20]。社会冲突作为最有力的压力源之一,影响儿茶酚胺、皮质酮等应激反应指标的分泌,可能代表一种强烈的觉醒形式,深刻影响睡眠模式,且即使在压力源消失后影响也可持续存在。一般情况下,在面对可预测性、可控的压力源时,机体可作出暂时性可调节的适应性反应,反之未知的、无法控制的、长期持续的压力源,再叠加个体在“易感”“敏感”即压力下高睡眠反应性、弱抗压调节能力、恶劣压力环境如持续恶化的压力事件等因素的差异,机体作出应激反应失调的持续性神经生物学过程、具有程度上个体特征性的行为反应,且有别于一般过度觉醒。“长新冠”-睡眠障碍压力刺激下恐惧条件反射是机体基础性的适应性反应,可产生生理性及行为性的即时性反应,当诱发恐惧的压力源或恐惧行为消失时,条件恐惧亦容易随之逐渐消失。而当恐惧不恰当参与、恐惧消退延迟或失败时,即使恐惧行为受到抑制,恐惧记忆仍存在,以多种不同方式对多个系统产生影响,且其不断或周期性的长期重复出现可造成如睡眠障碍等机体症状的持续发生。对于压力事件的恐惧条件反射记忆与压力事件其本身在睡眠变化上所产生的反应具有大致相同的效力[27]。现已有将恐惧条件反射作为理解记忆在压力相关精神病理学中作用的关键研究模型[20]。如COVID-19大流行后,尽管部分人已在罹患新冠病毒感染后痊愈,但疾病所带来的潜在“压力”仍使得恐惧记忆保留,即使存在潜在记忆不稳定的个体差异,部分群体恐惧记忆逐渐减弱,但仍有群在面对疫情政策不断调整、二次感染、甚至“二轮流行”等大环境的变化时,恐惧记忆不断得到巩固、应激系统持续被激活唤醒、机体内稳态长期失调,出现抑制睡眠并刺激觉醒的睡眠长期中断等适应不良表现。-觉醒调节与睡眠剥夺睡眠-觉醒调节遵循双过程模型理论[31],即昼夜节律系统与睡眠稳态的双向协同作用参与睡眠调节。昼夜节律系统即生物钟,主要由位于下丘脑前部的视交叉上核(SCN)作为中央昼夜节律调控点,通过发送神经体液信号如褪黑激素等驱动体内外周组织的外周时钟,SCN调动的神经网络振荡器协调保持了内源性昼夜节律性。而同时,生物钟需受到环境线索的驱动,以接收来自光感受器的输入为前提执行生物功能,SCN通过视网膜下丘脑束(RHT)接受视网膜神经支配以向中枢及外周振荡器传达时间信息,使体内生物钟与外界昼夜节律相同步,从而输出睡眠、觉醒、进食等神经行为和生理节律的信号。现代压力源如夜间轮班、时差等致使睡眠剥夺(SD)发生率显著上升,SD包括完全睡眠剥夺(TSD)与部分睡眠剥夺(PSD)。的同步性,干扰生物钟昼夜节律。使昼夜节律系统与睡眠稳态间失衡。部分群体经历长期PSD,增加了睡眠障碍的罹患风险,尤其在COVID-19影响下,医护人员等特殊岗位群体面临极端PSD,造成睡眠障碍愈加显著。另外,SD实际可作为一种直接性压力,使机体在面临如COVID-19外界压力时实现了压力叠加,更容易超出机体调节能力并放大机体应激反应,如弱化睡眠觉醒时相调节作用,改变生物钟基因,昼夜节律及内环境稳态紊乱。“长新冠”-睡眠障碍有观点认为压力相关的睡眠障碍往往具有更多的心理性质,可能与由于实际应激源的重新呈现造成生理和神经生物学机制的改变有关[28]。现已有研究对HPA轴功能障碍与精神疾病的相关性、HPT轴功能障碍与某些心身综合征的相关性进行探讨[32]。心理应激源可通过引起急性ACTH和皮质醇的轻微变化而对HPA轴产生刺激。个体压力特征在除个人应对挑战与适应压力的调节能力等之外,个体心理生理再活动也更重要地影响REM与NREM睡眠[27]。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可直接影响睡眠,另有研究亦证明心理健康状况与睡眠障碍间具有双向相关性[33]。睡眠对人类情绪稳态与调节具有保护作用,睡眠缺失会破坏甚至恶化情绪信息的编码和情绪记忆的巩固过程[34]。BALLESIO等[6]发现在控制基线睡眠障碍的前提下,第一波大流行期间的压力症状预示了8~10个月后自我报告的睡眠障碍,成功测试到感知压力与睡眠障碍间的纵向关联;也间接表明了心理健康状况与睡眠障碍之间的关联。COVID-19作为慢性压力事件,实际上是对机体心理抗压能力、心理弹性的挑战,急性心理应激反应不可避免地受到基于心理韧性、负性情绪、自我效能感等心理因素的调节,个人认知行为受到影响,不同程度的睡眠压力造成睡眠反应性的个体差异,尤其对于基础罹患睡眠障碍人群在进入到失眠-担忧恶性循环后,长期应激失调以及过度觉醒状态更易转为慢性睡眠障碍。综上所述,COVID-19作为压力性生活事件,以慢性压力的形式,持续对压力系统进行激活,导致压力系统长期处于慢性激活状态,失去协调维持机体内平衡的能力,影响机体昼夜节律系统与睡眠稳态,睡眠-觉醒调节紊乱。与此同时,在强压力源刺激、长期应激下压力记忆与恐惧记忆得到加强巩固,应激系统长期被唤醒,心理因素对睡眠压力的附加,个体睡眠反应性的个体差异,加上SARS-CoV-2感染后压力系统可能作出有别于其他压力的长期效应,导致“长新冠”-睡眠障碍的发生,长期困扰并严重影响公众日常生活,成为不可忽视的公共卫生问题。?-全文完-
压力系统与长新冠-睡眠障碍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