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是由【知识徜徉土豆】上传分享,文档一共【2】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2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出自宋代辛弃疾的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愁余一作:愁予)译文及注释译文郁孤台下这赣江的水,水中有多少行人的眼泪。我举头眺望西北的长安,可惜只看到无数青山。但青山怎能把江水挡住江水毕竟还会向东流去。夕阳西下我正满怀愁绪,听到深山里传来鹧鸪的鸣叫声。注释菩萨蛮:词牌名。造口:一名皂口,在江西万安县南六十里。郁孤台:今江西省赣州市城区西北部贺兰山顶,又称望阙台,因隆阜郁然,孤起平地数丈得名。清江:赣江与袁江合流处旧称清江。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为汉唐故都。此处代指宋都汴京。愁余:使我发愁。(6)无数山:很多座山。(7)鹧鸪:鸟名。传说其叫声如云行不得也哥哥,啼声凄苦。赏析这首词为公元1176年宋孝宗淳熙三年作者任江西提点刑狱,驻节赣州途经造口时所作。关于此词之发端,罗大经在鹤林玉露中有几句话非常重要。鹤林玉露辛幼安词条云:盖南渡之初,虏人追隆祐太后御舟至造口,不及而还。幼安自此起兴。宋史高宗纪及后妃传载:1129年建炎三年八月,会防秋迫,命刘宁止制置江浙,卫太后往洪州,腾康刘珏权知三省枢密院事从行。闰八月,高宗亦离建康今南京市赴浙西。时金兵分两路大举南侵,十月,西路金兵自黄州今湖北黄冈渡江,直奔洪州追隆祐太后。康珏奉太后行次吉州,金人追急,太后乘舟夜行。三朝北盟会编建炎三年十一月二十三日载:质明,至太和县去吉州八十里。太和县志,又进至万安县去太和一百里。万安县志,兵卫不满百人,滕康刘珏皆窜山谷中。金人追至太和县,太后乃自万安县至皂口,舍舟而陆,遂幸虔州去万安凡二百四十里。赣州府志。宋史后妃传:太后及潘妃以农夫肩舆而行。宋史胡铨传:铨募乡兵助官军捍御金兵,太后得脱幸虔。史书所记金兵追至太和,与罗氏所记追至造口稍有不合。但罗氏为南宋庐陵人,又曾任江西抚州军事推官,其所记信实与否,尚不妨存疑。况且金兵既至太和,其前锋追至南一百六十里之造口,也未始无此可能。无论金兵是否追至造口,隆祐太后被追至造口时情势危急,以致舍舟以农夫肩舆而行,此是铁案,史无异辞。尤要者,应知隆祐其人并建炎年间形势。当公元1127年北宋靖康二年金兵入汴掳徽钦二宗北去,北宋灭亡之际,隆祐以废后幸免,垂帘听政,迎立康王,是为高宗。有人请立皇太子,隆祐拒之。宋史后妃传记其言曰:今强敌在外,我以妇人抱三岁小儿听政,将何以令天下其告天下手诏曰:虽举族有北辕之恤,而敷天同左袒之心。又曰:汉家之厄十世,宜光武之中兴献公之子九人,唯重耳之独在。鹤林玉露建炎登极条云:事词的切,读之感动,盖中兴之一助也。陈寅恪论再生缘亦谓:维系人心,抵御外侮,所以为当时及后世所传诵。故史称隆祐:国有事变,必此人当之。建炎三年,西路金兵穷追隆祐,东路金兵则渡江陷建康临安,高宗被迫浮舟海上。此诚南宋政权出存亡危急之秋。故当作者身临造口,怀想隆祐被追至此,因此感兴,题词于壁,实情理之所必然。罗氏所记大体可信,词题六字即为本证。2公元1175至1176年淳熙二三年间,辛弃疾任江西提点刑狱,经常巡回往复于湖南江西等地。来到造口,俯瞰不舍昼夜流逝而去的江水,词人的思绪也似这江水般波澜起伏,绵延不绝,于是写下了这首词。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