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地规划.pptx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第五组汇报
小组成员:崔祎秦瑶张琪周欣艺
组长:苗成松
主要理论
1
2
3
4
“弹性城市”理论
《马丘比丘宪章》
《北京宪章》
Part
ONE
“弹性城市”理论
城市作为复杂的巨系统,在变得越来越强大的同时,也变得越来越脆弱,任何子系统被破坏或不适应新变化, 都可能给整个城市带来致命的危机甚至毁灭。
弹性城市理念正是在这一背景之下应运而生, 它一方面强调应对外来冲击的缓冲能力, 另一方面强调增强城市的学习能力, 抓住挑战带来的机遇, 保持发展活力。
一、“弹性城市”理论提出的背景
1
Part
Add your text here add your text here
二“弹性城市”理论的概念和“弹性城市”的提出过程
1
Part
Add your text here add your text here
弹性概念最早起源于生态学, 由美国学者 Holling 提出, 随后不同的学科开始介入研究。不同学科的学者均认为, 弹性最基本的含义是系统所拥有化解外来冲击、并在危机出现时仍能维持其主要功能运转的能力。不过, 不同学科的研究侧重点不同, 有的学者强调缓冲力, 有的强调灾后恢复的速度。
Alberti等将弹性城市定义为:城市一系列结构和过程变化重组之前, 所能够吸收与化解变化的能力与程度。弹性联盟(Resilience Alliance)将弹性城市定义为: 城市或城市系统能够消化并吸收外界干扰, 并保持原有主要特征、结构和关键功能的能力。但实际上弹性城市不仅包括城市系统能够调整自己, 应对各种消极的不确定性和突然袭击的能力, 还包括能将那些积极的机遇有效转化为资本的能力。
城市弹性理论正在替代“可持续发展理念”,成为新的规划理论热点。
二“弹性城市”理论的概念和“弹性城市”的提出过程
1
Part
Add your text here add your text here
弹性城市包括以下几个特点:
1、弹性城市研究了冲击过后城市重新恢复的能力,而冲击前后的状态可以不同。
2、弹性城市是一个时间和空间的相对概念,弹性城市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而是特定于某一个城市和该城市的某一特定时间。
3、弹性城市不是一个静态过程而是一个动态过程,不论是遭受干扰后的变形还是反弹恢复都是一个变化的过程,而没有一个固定的状态。
4、弹性城市是一个复合的概念,它包括了生态、工程、经济和社会等各个领域,且个领域之间紧密联系。
三、“弹性城市”理论核心内容
1
Part
(一)“弹性城市“理论的基本理念
(二)城市弹性表现的三个阶段
(三)提升弹性的七个原则
(四)衡量城市弹性的方法
核心内容
应对社会变化的能力,对社区有归属感,具备通过社会整合实现自我振兴的能力。
1
Part
城市弹性从三个方面衡量:经济、环境、社会。
具有应对外部经济动荡的能力,以多元经济结构为新的发展目标。
具有应对外部自然灾害的能力,体现为城市空间及城市基础设施留有余地,灾害来临后有复苏能力。
(一)“弹性城市“理论的基本理念
经济:
环境:
社会:
(二)城市弹性表现的三个阶段
1
Part
城市弹性表现的三个阶段可以概括为承受-弹性-再造。具有弹性的城市在遇到外界变化时会表现为以下三阶段:
承受
弹性
再造
1、承受:外部出现某些变化时,由于现有城市系统本身已留有余地,可以承受一定程度的变化,进行消化,而不必马上做系统调整;
2、弹性:外部变化加大,但城市系统能进行一定自我调整,适应变化;
3、再造:在变化更大的时候,城市有能力再造新的城市系统,在新的外部条件下继续发展,包括经济/社会/环境三个方法。
(三)提升弹性的七个原则
1
Part
要提升城市的弹性,可以遵循七个原则,其中有几个原则都是不证自明的:
1、减量化原则:城市规划需要考虑尽可能地减少化石燃料的消耗,降低碳排放,从而减少对气候变化影响
2、耐久性原则:是指城市基础设施在面对灾害等外界冲击时的耐用性和持久性
3、多样性原则:在城市领域,起到同一或相似作用的个体或系统应当有多个而不是单个,通过可选择的多样性来分担风险,增加应变途径
4、冗余性原则:冗余度是为了安全角度考虑多余的一个量。当遭遇冲击和干扰原始量遭到破坏无法运行时冗余的量可以进行替换
5、本地化原则:本地化指城市的资源供给由本地或临近地实现,且具有可持续性
6、灵敏性原则:城市的探测、感知和反馈系统越灵敏,城市越能预知干扰的发生并在干扰发生后感知造成的影响并及时作出相应措施,因此城市也更加具有弹性
7、自然法原则:城市应当顺应自然规律,顺天承运,道法自然
绿地规划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