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民生之老有所养.pdf


文档分类:生活休闲 | 页数:约10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10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10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该【民生之老有所养 】是由【学锋】上传分享,文档一共【10】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民生之老有所养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先介绍概念:人口老龄化:人口老龄化:国际上通常把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10%,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7%作为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准。(1-3)通过幻灯片介绍中国老龄化社会的现状、严峻性。引出养老问题是我国要面对的基本问题,如何实现老有所养对老龄化社会越来越严重的我国具有重要意义。介绍我国已有的传统的养老模式。我国养老问题的严峻性:(这是具体的,你可以总结着说说大体意思)我国目前主要的养老模式大体分为家庭养老、社会养老以及家庭和社会养老的结合。而且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由于家庭规模较大,人口年龄结构相对稳定,家庭养老模式一直占据主要位置。20世纪50年代以后,伴随着工化和业城市化的发展,还有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在整个世界范围内的逐渐发展和普及,在中国除了家庭以外,单位也开始成为养老保障的提供者,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劳保”这个名词就是在新中国成立后许多企业开始实行的单位养老的例子。但是,到了80年代,这种家庭和单位的养老模式的有效性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是由于人口年龄结构变化,老龄人口比重明显增大,家庭规模急剧缩小。二是由于“单位”变成市场主体,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破产下岗普遍存在,这样就不能保证在职员工退休时,1/9他的单位依然存在,其三是由于国民经济高积累现象改变,“民穷国富”格局有所逆转,致使我国财力难以继续提供向发达国家那样“从摇篮到坟墓”的全方位保障。发达国家应对老龄化浪潮冲击的最主要手段是发展社会保障,建立社会保障体系。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尚不健全、不完善,养老资金缺口巨大。而且建立仅有50年的历史,前30年是以《劳动保险条例》为代表的“低工资、高就业、高补贴、高福利”的国家包企业,企业包职工的统包政策,改革开放以后的十五年,国有企业逐步走向独立,企业保险转入社会统筹,1995年中央决定将个人账户制度引入中国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单一的社会统筹转向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结合制度,基金管理方式也由现收现付转向部分积累制。这意味着在职的一代人,既要继续承担供养上一代老人,又要为自己将来的养老进行个人账户积累,这种双重的负担是企业和职工难以承受的,在实际操作中存在很多问题。加之,我国老年人口近年来持续快速增长和迅速进入老龄化社会的现状,我国面临的养老形势将更加严峻。中国目前的人口年龄构成已经不是标准的金字塔了,而是变成纺缍形,从20岁到50多数的人口占比最大,这已经是一个“成熟型”的人口年龄结构,而不再是劳动力人口充足的“年轻型”人口状态。还需要5-10年,中国的人口构成将向“倒金字塔”的结构发展,巨大的老龄人口数量和比重将成为中国社会最大的问题来源和风险所在。(第4张ppt)2/9养老问题与我们息息相关,我们如何选择好的养老模式来适应社会的发展,减轻中国的养老难问题?所以对于现在的我们来说了解中国现有的养老模式是十分有必要的。所谓养老模式,是指人们进入老年阶段后如何安度晚年生活的制度安排与机制保障,它包括老年人的经济保障、起居照料与精神慰藉三个层次,但核心是满足老年人的生活照料需求。家庭养老、机构养老和社区居家养老是我国目前存在的三种基本养老模式。家庭养老是传统的养老模式,机构养老和社区居家养老则同属于社会化养老的范畴。这三种养老模式的产生不是偶然的,而是受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社会结构和家庭结构等因素的影响,具有一定的历史必然性。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各种新问题不断凸显,这三种养老模式基于各自的优势与不足,也必将产生新的发展和变化。我国现有的养老模式:家庭养老、养老院养老和社区居家养老是我国目前三种基本的养老模式。家庭养老是传统的养老模式;养老院养老是社会化的养老模式;社区居家养老是种一兼顾家庭和社会的养老模式。1、家庭养老:即老年人居住在家庭中,主要有具有血缘关系的家庭成员对老人提供赡养服务的养老模式。中国是崇信儒家文化的国家,长期以来形成了“家庭养老”的传统模3/9式,养儿防老、家长的主导地位、,他们生活在家庭中,感到“熟悉”和“自由”,经济上也比较划算,从社会的角度考虑,,生活节奏加快,工作负担加重,致使家庭养老的人力成本剧增,一般家庭难以承受,赡养者疲惫不堪;加上“421型”家庭的增多、空巢家庭等等问题的出现,、机构养老机构养老是指由专门的养老机构(包括福利院、养老院、托老所、老年公寓、临终关怀医院等等)将老人集中起来,,,北京目前共有养老机构340家左右,:国家创办的国营养老机构,乡镇、社区、村、街道办的集体所有养老机构,,进入公立养老院的难度也是人所共知,北京市第一、第四、第五养老院的入住率常年为100%,目前有1600多人在排队等候入住,城八区的公立养老院入住率也都在98%,但平均入住率只有2/,更多老人趋向于公立养老院,是出于对“国字头”的传统信任感,但在其他城市,状况有所不同,各方面条件优越的养老机构,入住率较高3、社区居家养老社区居家养老的基本做法是:在城市各个社区建4/9立养老护理服务中心,老人仍然居住在自己的家里,享受服务中心提供的营养和医疗护理以及心理咨询,并由服务中心派出经过训练的养老护理员按约定定时到老人家中为老人提供做饭、清扫、整理房间等家务服务和陪护老人、,有人说:,更为适应我国老年人的生活习惯和心理特征、满足老年人的心理需求、有助于他们安度晚年,也更为符合中国实际,,社区居家养老安全性较差。护工队伍与社会需求不匹配。总结目前来看,要破解养老难题,真正做到老有所养,关键是要探索多元化的养老服务发展路径,努力的方向应该是构建以居家养老为主体、以机构养老和家庭养老为补充的新型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说白了,这三种养老模式就是养老服务体系的三个关键节点,支撑起了养老事业的大平面。对于居家养老,重点是要有效发挥各方主体的优势和作用,扩充内涵,提高质量,丰富内容,为机构及家庭以外的老人提供更加多样5/9化的专业服务。从国外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来看,在大多数西方国家,95%以上的老人都是在家里养老,即使在北欧的高福利国家、美国等发达国家,居家养老模式也是主体。政府通过购买服务等方式鼓励社会组织和志愿者参与居家养老服务,使得全区老人享受到了不同形式的服务成果,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所以说,居家养老为缓解养老服务供求失衡起到了积极作用。对于机构养老,应该兼顾两头,政府负责特殊困难老人,社会力量通过市场化运作发展专业养老机构满足老人的高端养老需求。如加大政策扶力持度,鼓励民办养老机构充分对接市场需求建设老人护理院、疗养院等多种机构,同时还发挥社会组织在养老服务实践中的主体作用,扩大养老服务供给能力。家庭养老,这是中国传统的养老模式,不仅能促进代际交流,更重要的是给予老年人精神归属。目前,日本、韩国等地区已形成一系列较成熟的家庭养老支持政策。我们也可借鉴相关做法,在相关立法和政策上多一些实质性鼓励和奖励的措施,让子女认识到家庭养老的重要性,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是指老人与家庭外的其他人或同龄人,在自愿的基础上结合起来,相互扶、持相互照顾的模式。它具体包括老年人结伴而居的拼家养老、社区内成员相互照顾的社区互助养老等很多6/9形式。在德国,有很多老年人共同购买一栋别墅,分户而居,由相对年轻的老人照顾高龄老人。还有的地方安排了一些大学生和独居老人合住,由大学生照顾老人。瑞士也建立了很多“结伴而居”的“室友之家”。:是指将自己的产权房出售、抵押或者出租出去,以获取一定数额养老金或养老服务的养老模式。它通过一定的金融机制或非金融机制,将房产蕴含的价值提前变现,从而为老年人提供养老资金来源。:国外很多老人退休后,喜欢到各地去欣赏秀美景色,体会不同的风土民情,从而在旅游过程中实现了养老。旅游机构也乐于为老年人服务,并通过与各地的养老机构合作,为老年人提供医、食、住、行、玩等一系列周到服务,使老人免除游玩中的后顾之忧。:是指老年人像候鸟一样随着季节和时令的变化而变换生活地点的养老方式。这种养老方式总能使老年人享受到最好的气候条件和最优美的生活环境。美国的佛罗里达,日本的福冈、北海道,韩国的济洲岛都是老年人相对集中的“迁徙”目的地。:乡村的空气新鲜、生态环境优越、生活成本低廉。国外一些喜欢大自然的老年人退休后会选择在乡村的田园、牧场、小镇等地养老,每日养花弄草、游山嬉水,颐养天年。养老的参与主体:政府社会家庭一个都不能少7/9生老病死是每一个人不可逾越的规律,养老也是整个社会无法回避的问题。我国的“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坚持民生优先”,并把民生问题列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养老工作无疑是这其中的重要一环。当前,若要扩大养老服务的范围和内容,进而实现老有所养的全覆盖,必须调动政府、社会、家庭等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首先,养老事业的社会公益属性决定了政府在其中责无旁贷。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长期执行,我国人口结构逐渐向倒三角形转变,“4-2-1”家庭大量出现,传统的完全依靠子女的家庭养老模式面临严峻挑战。此外,目前我国的社会养老保障系统还没有达到真正全覆盖,相当部分的老年群体还生活在贫困的边缘,或因病致贫、或因丧失劳动力而使生活难以为继。因此,政府要积极发挥主导作用,采取多种措施,构建内涵丰富的养老服务体系。其次,养老服务供给的匮乏性需要社会力量积极补充。%的老龄化水平下,养老服务供给中最基础的硬件设施还远远不能满足社会整体需求。就目前我国的养老床位占老年人口的比例来看,远低于国际上5-7%的标准,基本上处于“一床难求”的境地。至于更高层面的精神养老服务,也就可想而知了。面对远期30%的老龄化水平,养老服务供需不平衡将进一步加剧。如果没有社会力量的参与,这一瓶颈无法突破。8/9再次,子女和亲人的照顾陪伴没人能代替。尊老爱幼一直以来都是人们所认可的共同价值观,“鸦有反哺之义,羊知跪乳之恩”,对个人和家庭来说,孝敬长辈是应尽的义务,“常回家看看”现在也写进了法律法规。对于提供养老服务的市场和企业来说,虽然可以在硬件服务上满足老人的需求,但在精神上无法替代子女的亲情慰藉,所以家庭作为传统的养老主体仍然要发挥重要作用。[文档可能无法思考全面,请浏览后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9/9

民生之老有所养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10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学锋
  • 文件大小532 KB
  • 时间2024-09-24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