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经营管理
商业银行的起源与发展
西方银行业的原始状态
古巴比伦的“里吉比”银行(公元前6世纪)和寺院(公元前2000年以前已对外放款)
希腊的寺院、公共团体、私人商号(公元前4世纪从事货币兑换业务)
公元前200年的罗马(经营货币兑换、贷放、信托等业务,已具金带银行业务的雏形)
近代银行业起源于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早起银行的萌芽)
早起银行产生的原因:国际贸易的发展
中世纪地中海沿岸贸易发展→货币兑换业→货币经营业(兑换、保管、汇兑、代理支付)→银行业(信用中介)如1171年威尼斯银行,1407年圣乔治银行,1609年阿姆斯特丹银行、1619年汉堡银行等。
英国银行业产生于金匠业(17世纪中叶,签发可流通保管凭条“金匠券”,开辟了近代银行券的先河)
随着兑换、保管、汇兑业务的发展,专业货币商聚集了大量的货币,自然而然地也就发展了信用贷款业务。这意味着古老的货币兑换业(银钱业,向早期银行业(现代银行的原始发展阶段)的演变)
中国古代的银钱业
南北朝的寺庙典当业
唐朝的“飞钱”(类似汇票):中国最早的汇兑业务
北宋四川的“交子”:中国早期的地区性纸币
明清时期的当铺、钱庄(银庄)、票号
中国现代银行的产生
直到1845年在中国才出现第一家新式银行——英国人在广州开设的丽如银行(后改称东方银行),之后西方列强的银行纷纷进入中国。
随着中国产生和发展自身银行业的主要社会条件逐步形成,清政府于1897年以招募商股的形式在上海成立了中国通商银行,标志着中国现代银行的产生:1904年户部银行→1908年大清银行→1912年中国银行,1907年交通银行:第一次世界大战及其以后的几年,中国的私人银行业有一个发展较快的阶段。
1927年以后,在国民党当政期间,系统地开始了官僚资本垄断全国金融事业的进程。
20世纪90年代国际金融领域的新发展
银行资本越来越集中
银行国际化进程加快
金融业务与工具不断创新,综合化
金融管制不断放宽,加快金融自由化
国内外融资出现证券化趋势
出现了全球金融一体化的趋势
注:这些金融发展趋势的出现对今后商业银行制度与业务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商业银行的性质与作用
商业银行的性质
(定义)以追求利润为目标,以金融资产和负债为经营对象,综合性、多功能的金融企业。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1995、2003)中规定,商业银行是指依照本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设立的吸引公众存款、发放贷款、办理结算等业务的企业法人。
现代商业银行的最初形式:资本主义商业银行
原因:封建时期早期银行的贷款利率高(高利贷),严重阻碍着社会闲置资本向产业资本转化。
途径:由旧式高利贷的银行逐渐演变而来,新兴资产阶级按照资本主义原则组织创建的股份制银行(主要途径)
历史上第一家资本主义股份制的商业银行——“英格兰”银行(1694年成立),标志着现代银行制度的建立和商业银行的产生。%~6%,大大低于早期银行业的贷款利率。
商业银行的性质
商业银行是一种企业:自有资金,独立核算,自负盈亏,追求利润最大化(与工商企业无异)
商业银行是一种情感的企业:经营对象和内容特殊(货币金融);与社会经济的相互作用特殊(影响大);责任特殊(还须对整个社会负责)
商业银行是一种特殊的金融企业:既有别于国家的中央银行,又有别于专业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其业务具有广泛性、综合性,“金融百货公司”、“万能银行”)
信用中介(最基本职能)
通过商业银行的负债业务,把社会上的各种闲散资金集中到银行,再通过商业银行的资产业务,把它投向社会经济各部门。
作为货币资本的贷出者和借入者,实现货币资本的融通(调剂余缺)。可以起到多层面的调节转化作用:
把暂时从在生产过程中游离出来的闲置资金转化为可用资金,以扩大生产手段;
将用于消费的资金转化为能带来货币收入的投资,扩大社会资本总量,加速经济增长;
将短期货币资本转化为长期货币资本,调节经济结构。
支付中介
产生于货币经营业,先于信用中介,其发展又依赖于信用中介职能
通过存款在账户上的转移,代理客户支付,在存款的基础上为客户兑付现款等,成为工商业团体和个人的货币保管者、出纳者和支付代理人。
作用:支付中介职能的发挥,大大减少了现金的使用,节约了社会流通费用,加速了结算过程和货币资金周转,促进了经济发展。
信用创造
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职能是在信用中介与支付中介职能的基础上产生的。
商业银行的货币创造功能:利用吸收的存款发放贷款,在支票流通和转账结算的基础上,贷款转化为派生存款,增加了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最后形成数倍于原始存款的派生存款货币。
金融服务
随着经济的发展,各个经济单位之间的联
商业银行经营学(自主复习)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