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七单元教材分析
南仓中学马艳玲
第四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的课标解读
一、知识解读:
九一八事变的史实和中国局部抗战的开始, 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
西安事变及和平解决的历史作用,七七事变和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以南京大屠杀为例认识日本帝国注意残暴的本质,中国军队血战台儿庄和百团大战,中共七大,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二、能力解读:
1、通过对日本制造柳条湖事件的分析及阅读有关不抵抗政策的材料,提高阅读历史资料的能力。
2、通过探讨中共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原因,掌握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方法。
3、通过对南京大屠杀史实的认识,驳斥日本右翼分子歪曲史实的论调。认识日本军国主义的本质,汲取历史教训,避免历史悲剧重演。
4、通过对抗日战争胜利原因及意义的分析,感受抗战胜利的喜悦,认识战争的罪恶,树立反对战争维护和平的思想。
第十四课难忘九一八
难忘九一八
九一八事变
时间:1931年9月18日
地点:沈阳
经过:日军制造柳条湖事件,反诬中国军队破坏,进攻北大营,炮轰沈阳城
结果:由于不抵抗政策,不到半年东北三省沦亡了
抗日义勇军和抗日游击队开始局部抗战
西安事变
背景:①日军侵略华北,民族矛盾激化
②中共确立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③张学良、杨虎城接受“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
④蒋介石坚持反共政策,亲临西安督战
目的:逼蒋抗日
时间:1936年12月12日“双十二事变”
经过:张杨劝谏不成,实行“兵谏”,通电全国,要求联共抗日
结果:中共派周恩来进行调停,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意义:标志基本结束十年内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一、知识结构
二、教材重难点分析:
九一八事变是本节的第一个重点。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为侵占中国制造的借口,是日本帝国主义要把中国变为其独占殖民地的重要步骤。标志中日民族矛盾开始成为主要矛盾,中国开始局部抗战.
西安事变既是本课重点,同时又是难点。在这里要介绍西安事变的背景、经过、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以及历史意义,西安事变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从此,由分裂对峙走向合作抗日。它既标志着十年内战的基本结束,又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为两党在抗日战争时期共赴国难,联合抗日奠定了基础。
三、教学建议:
本课为抗日战争这一单元的开始,建议向同学们总体说明抗日战争的时间1937年—1945年八年抗战,但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中国已经开始局部抗战,到七七事变抗日战争正式爆发。整个中华民族在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确领导下,进行全面的民族抗战。这是抗日战争能获得胜利的最重要原因。
导入:情境教学法的运用例如播放爱国歌曲《松花江上》,能很好的渲染气氛,提问这首歌的背景和感受?讨论归纳近代史上日本侵略我国的史实。
注意解释抗日义勇军和抗日游记队的异同,补充杨靖宇和赵一曼、八女投江的故事,使同学认识到中国人民局部抗战的开始。利用史实图片资料历数日本在东北所犯的罪行加深亡国奴的印象。
通过讨论张学良、杨虎城作为蒋介石的部将为何敢以下犯上发动“兵谏”?
整理出西安事变的直接原因与根本原因。从西安事变发生后的复杂形势
进行分析通过杀蒋还是放蒋正反两方辩论突破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难点。
第十五课“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
一、知识结构
全民族的抗战
卢沟桥事变
时间:1937年7月7日
地点:北平卢沟桥
经过:日军借口士兵失踪,无理要求进入宛平搜查,遭到拒绝后进行炮轰,挑起七七事变。
结果:日本全面侵华的开始,全国性的抗战开始
抗日民族统一
战线正式形成
背景: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中共主动提出并积极实施与国民党的合作。
经过:七七事变后,中共发表抗日通电,八一三事变后,国民党发表自卫宣言,工农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新四军,国民党公布国共合作宣言。
意义:成为抗日战争最终胜利的关键因素
南京大屠杀
背景:日军发动八一三事变,大举进攻上海,攻陷南京
概况:1937年12月日军对南京进行了长达6周的血腥屠杀,
总共有30多万人丧生。
二、教材重难点分析
本课包含两个子目:一是“卢沟桥事变”,二是“南京大屠杀”。这两目都是本课的重点。“卢沟桥事变”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它不仅是日本帝国主义全面进攻中国的开始,也是中华民族全面抗战的开始。日军在侵华过程中大肆烧杀抢掠,无恶不作,而“南京大屠杀”是无数屠杀惨案中的一个典型。
本课的难点:1、为什么说“卢沟桥事变”是中华民族全面抗战的开始。
2、红军为什么要进行国民政府的改编?3、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如何建立起来的?4、南京大屠杀得30万人数如何得来的?远东国际军事法庭认定总数达20万以上,这个数字还没有将日军所烧弃的尸体或以其它方式处理的15万多人
精品课件 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七单元教材分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