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的名义》观后感1500字
【点击进入影视观后感专栏,阅读更多内容!】
《人民的名义》观后感该怎么写人民的名义观后感
2017反腐大剧《人民的名义》40余名戏骨同台飙戏,讲述了反腐天团与位高权重的贪腐分子之间斗智斗勇的故事。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人民的名义观后感200字,给大家作为参考,欢迎阅读!
一个庞大的、利益分殊的官僚体制,不仅要有强约束力,以防止其中的个体犯错、跑偏,也要有强激励性,并在不断的成就感回馈中,成就个体也激励大多数人“大道直行”。
《人民的名义》有多火?在上周末的一次事业单位考试中,电视剧相关桥段已经成为考题。导演李路也曾介绍,“现在好多单位都出红头文件了,(要求)集体收看,副处级以上干部7点半准时收看。”而据《河南商报》报道,河南周口市委办公室机关党委日前发出通知,要求党员干部收看电视剧,还要写“不少于1500字”的观后感。
很多人一听到“观后感”就会觉得别扭,认为把一部本来喜闻乐见的剧,硬生生搞成了一项政治任务,甚至不无抵触。其实大可不必。一者,《人民的名义》因其与现实生活的契合与缠绕,也就具有了无限的话题延展性,这一点,从这部剧开播以来民众的如潮热议就可知悉,相信任何一个人写“观后感”,都不会发愁无感可发。
再者,党员干部抽空追追剧,并将其当成一个有趣、有意义、有价值的开放式教材,咂摸一番,品味品味,或者带着一种挑剔的眼神,上下左右打量审视,然后写下一点想法,也不是什么坏事。“惩前毖后,治病救人”“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嘛。与其干巴巴地说一些空话套话,还不如从剧情出发,多一点鲜活的感知与认识。
毕竟,这些年来,类似这样牵动全民纷纷观剧、人人争说高育良的现象,并不多见。这部剧似乎也早已在纷纷扰扰的各种品鉴中得以升华,而进入公共场域。各类人群都有不同的解读,每一个人物形象的背后,均或生硬或逼肖地对应着某一类人。多一点“代入”,多几声喟叹,非但不意外,简直就应该是标配。
比如,民众一向高度关注的官员“斗法”,尽管在剧中呈现为正义与邪恶的较量,并以正义最终胜利为结局,但现实中,情况显然要复杂得多。很多人事、很多利益复杂地缠绕在一起,较量一直在进行,反腐也永远在路上。只有阶段性的结局,而不可能会出现如剧中般“一蹴而就”的样态。这就必然会促人思考,遏制官场腐败究竟要靠什么?
无论如何,仅靠一身正气的“侯亮平”显然是不够的。而经由具象化的偶像反腐,到具有普遍约束性的制度体系规训,尽管还比较难,却是彻底治理腐败的必由之路。一个庞大的、利益分殊的官僚体制,不仅要有强约束力,以防止其中的个体犯错、跑偏,也要有强激励性,并在不断的成就感回馈中,成就个体也激励大多数人“大道直行”。
又如,如何避免官员像光明区区长孙连城那样“不贪不占也不干”?至少在目前,现实中存在很多这样的官员。懒政、怠政、不作为,或者不推不动,推一推动一动,已经成为一种令人焦虑的官场运行常态。上升的台阶如何砌就,很多时候,不仅取决于个人的努力,而当个人的努力往往成为一种无用功之时,其负面影响显然不可低估。
还有,此前还有人提及,这部剧中的女性角色不太积极,要么是依靠附身权贵上位,要么就是充当名利场上的花瓶云云。其实,与现实相比,剧中情节不过是高度浓缩而已,并不构成对一个性别的歧视。翻检一下这些年来落马贪官的供词或
《人民的名义》观后感1500字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