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的历史
中国是茶的故乡,是茶的原产地,是最早发现茶树和利用茶树的方公里的土地,幅原辽阔,气候温暖,处于亚热带地区。地势东低西高,高山峻岭,丘陵起伏、河流纵横,特别是我国西南地区的横断山脉和云贵高原很适合各种植物生长。在这里,保存的古代大茶树最多,它们可以长到5—30米高,,两个大人也抱不过来。有些野生茶树寿命可达几百年甚至千年以上。最古老的老茶树已有2700多年了。可以说中国的西南地区是茶的发源地。茶原来是野生的,它喜欢湿润的气候、微带酸性的土壤,耐阴性强,我国中部、东南部、西南部山地都是茶树喜欢生长的地方。3000多年前,我们的祖国就在茶树的种植、培育,茶叶的制作、饮用和各民族多姿多彩的饮茶风俗等方面著称于世,堪称是茶叶的祖国。
据秦汉时人托名神农所作《神农本草经》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这里的“荼”就是现在的“茶”。唐代陆羽在《茶经》中说:“茶之为饮,发于神农氏。”直到今天,江南茶区还流传着神农氏为解除人民苦痛,亲尝各种植物,不幸中毒,又吃茶而解毒的故事。这一神话传说说明茶最初不是用来喝的,而是用于做药,我们称为茶的药用阶段。
后来人们发现:茶不仅有解毒的功能,又有助消化的作用,把茶叶当菜吃。至今云南南部的少数民族仍有吃“竹筒茶”的习惯。茶与各种食物加工在一起,起到促进消化的作用,这就是茶的食用阶段。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生活的改善,把茶叶加工后烹煮饮用,即提神解渴,又清香鲜爽,给人以美好的享受。因此,在众多的饮品中,茶脱颖而出,成为中国的国饮。
最初茶的饮法,是把茶放入釜中煎煮,和煮菜汤差不多。这就是最原始的生煮羹饮法。
三国时,饮茶法又有不同。人们把采摘的茶叶做成饼状。这个时期人们的饮茶实践还停留在粗放的阶段上,但已经开始了对茶的加工。这些加工方法和饮用方式中的一些主要特征,直到唐朝、宋朝时期仍被沿袭,只是在形式上变得更为精细,更加讲究了。茶由中国的西南地区,经四川顺长江而下,经历数千年的兴盛衰败,终于来到了茶圣陆羽生活的唐代。历史称茶兴于唐而盛于宋。
在唐代,茶饼是当时制茶的主要形式,唐代的饼茶形状很多,通常是中间穿几个孔,烘干后穿成一串串,然后加以密封,运往各地。后来,由于陆羽的倡导,茶开始由加料的羹煮发展成清茶的烹煮。唐代诗人卢仝的《七碗茶诗》,描写了唐代人们品茶的感受。“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生平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轻,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惟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是中国茶圣唐代文学家陆羽撰写的。《茶经》全书分上、中、下三卷,共10章,约7000多字。《茶经》内容丰富,按现代科学划分,包括植物学、农艺学、生态学、药理学、生化学、水文学、民俗学、史学、训诂学、地理学以及铸造、制陶等多方面的知识,创造性地总结了我国茶树的起源与发展、茶的制作、饮茶的习俗、茶具等形成的茶文化,成为我国珍贵的典籍,至今已译为美、英、法、日等国26种文版,传播50多个国家和地区,是一本茶学百科全书。《茶经》的问世,使茶学真正成为一种专门学科。把茶文化发展到一个空前的高度。
宋代是中国历史上茶文化大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宋朝饮茶方法从煮茶过渡到点茶。宋朝是以工艺精致的贡茶——龙凤团茶和追求技艺的点茶——斗茶、分茶为主要特征。点茶就是将茶末直接投入茶碗中,茶中不再放葱、姜、盐等调味品,用沸水点击而成。
宋朝皇室饮茶之风比唐朝更盛,宋太祖赵匡胤就有饮茶癖好,直到宋徽宗赵佶达到顶峰,他甚至写出一部论茶的著作《大观茶论》。这是一部较全面地反映我国宋代茶叶的发达程度和制茶技术状况的书籍。皇家对高档茶叶的需求,极大促进茶的发展,茶叶发展中心移至福建建安一带,此地生产的茶叶称为“建茶”。建安逐渐发展成中国“团茶”(饼茶)的制作中心。由于主要产地境内的凤凰山一带又名北苑,也称北苑茶。
北苑茶以“龙凤团茶”而著称于世,它不再象唐代那样在茶饼上穿孔,而是用刻有龙凤图案的模型压模出来。
“斗茶”是宋朝茶的特色。“斗茶”又称“茗战”,顾名思义就是比赛茶叶质量的好坏。有人认为斗茶是中国古代茶艺的最高表现形式。
宋朝时,日本高僧圣一国师等先后到浙江径山寺留学,归国时带回径山寺的饮茶风俗,对后世日本茶道的兴起,影响极大。至今日本茶人尚把从径山寺传过去的宋代黑釉盏称为“天目碗”,尊为茶道的至宝。
1391年9月,明太祖朱元璋下诏废团茶,改散茶,碾末而饮的唐煮宋点饮法,变成了用沸水冲泡茶叶的泡饮法,品饮艺术发生了划时代的变化。这种饮茶法,对茶叶加工技术的进步,以及黑茶、红茶、花茶、乌龙茶等茶类的兴起和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从而使明清两代成为我国制茶技术全面发展的时期。
北大未名BBS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