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亲子图书创作.doc我与亲子图书创作
接下《书香两岸》陈忠坤老师的约稿任务,写下这样一个题目,说实话,我是战战兢兢的。因为,我既不是科班出身的写作人,也不是科班出身的教育者,只是从个人兴趣发展到从事现在的职业。但是,我也很想借这个机会跟同行和业内人士分享一下我的经历和体会。
先说说我在亲子图书创作这条路上的经历。
1999年底,我辞去家中工作,怀揣着文学梦,一头扎进了北京。那段时间我只是纯粹的撰稿人,写作内容也比较杂乱,散文、杂文、童话、剧本、小说等,只要能换钱吃饭的,就都写。日子过得栖栖遑遑,也没有明确的写作定位。
不久我遇到了生命中的贵人――晨曦老师,命运从此开始转向。
晨曦老师是资深教育专家,不仅理论修养深厚,在实践方面也有硕果――培养出了一个极其优秀的女儿。他十几年前就开始撰写亲子图书,很多书都一版再版,有着广泛的社会影响力。
我有幸在晨曦老师身边呆了几年,帮他做资料搜集和文字整理工作。在他的影响和指导下,我开始阅读教育学的著作。
这时我妻子怀孕了。我便拿从晨曦老师学到的方法,对宝宝实施胎教。结果女儿出生后的表现让我大吃一惊。她4个月能清晰地叫“奶奶”“妈妈”,6个月能说很多词语,8个月能流利表达自己的意愿。欣喜之余,更加坚定了我对教育研究的决心。
从此,我对亲子教育开始从无意识学习进入自觉主动的研究状态。之后的两年里,我阅读了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经典著作,系统地掌握了有关的基础理论,完成了由普通写手向亲子教育作者转变的知识准备和心态准备。
随着教育知识的积累和经验的增多,我终于萌发了要创作亲子图书的念头。2005年我编写出了第一本亲子教育书,一年后出版。2006年又撰写和出版了两本,但都反应平平。
在总结了前两年得失经验的基础上,2007年我调整思路,开始有意识地围绕“市场”来做文章,自下半年起开始撰写《不打不骂教孩子60招》,并于2008年1月在朝华出版社出版。
该书出版后引起了较大的社会反响,一年内加印了七次,先后有《上海青年报》、《西海都市报》等多家媒体推介或连载该书,北京新闻广播的教育面对面栏目还为该书做了一期专题节目。在新浪读书连载后,也备受父母追捧,其点击量接近一百六十万。
之后,做亲子教育的出版社和出版公司,便纷纷开始向我约稿,并在一年多的时间里连续出版了4本亲子图书。
再说说我对亲子图书创作的一些体会。
如何才能创作出既有品质,又有市场的亲子图书呢?我认为作者应该具备如下三种意识:
第一是市场意识。要把图书看成商品,把市场和读者需求当成创作的起点和归宿,去观察、研究市场和受众的情况,能为既定的读者创作出最合适的图书,就是成功。换句话说,就是我们要主动去创作读者喜欢,读者需要的书。
把握市场,了解受众,就需要作者是个出色的情报员,能够迅速、准确地获取和分析信息资料。
我收集市场信息的途径有四:一是书店,我几乎每周都去中关村图书大厦或者西单图书大厦;二是新书目,我经常向出版亲子图书的出版社索要书目,各地书展大多也都会去;三是网络,我一直持续关注卓越、当当等网上亲子图书的情况;四是排行榜,长期跟踪观察国内的几个畅销书榜。
我了解读者情况的途径有三:一是通过教育类的刊物;二是教育和亲子类的网站和论坛;三是通过博客、qq和邮箱直接跟父母们交流。
这样坚持下来,我基本能做到对亲子教育
我与亲子图书创作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