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晋峡谷中千年古城的最后留守者
“据说,在元朝末年,内地爆发了红巾军大起义,蒙古人抵挡不住,向塞外撤退,把江浙人向边塞押解,其中一支渡过黄河后,就在吴堡这个地方安营扎寨,建立城堡,因江浙属吴地,这个堡就叫做吴儿堡。”
在陕西榆林地区东南部的秦晋峡谷中,有一座历史上被称为“铜吴堡”的千年古城。吴堡古城兴建于北汉(951-957)年。据史料记载,早在旧石器时代中期这里就有人类活动,在新石器时代属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区域。
让吴堡县人引以自豪的是这里是著名作家柳青的故乡。古时这里是边关的重要门户。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是陕甘宁边区和陕北革命根据地的东大门,1948年3月23日毛泽东主席在吴堡的川口东渡黄河进入山西。
民国二十五年(1936)吴堡县府由古城迁到宋家川后,古城成了一个行政村,名曰城里村。
2000年的国庆节,我第一次来到古城。,山不是很高却很险要,唯一的―条路蜿蜒盘旋在陡峭的山坡上,虽然石头的路基破损严重,但从残留下来的路段上,仍可看出古时这曾经是―条颇具规模的官道。
历史上,吴堡曾是―个多民族杂居之地,在夏、商、周时期这里为少数民族活动之地,秦汉时期是肤施县(今天的陕西榆林市横山县党岔镇。战国魏文帝时期在此设上郡治所,秦汉沿袭,东汉建安二十五年废),
金正大三年(1226年),设吴堡县,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
上山的路上,一个热心的老乡主动同我打招呼,他叫乃武,是城里唯一住在城墙外边的人家。乃武一路不停地跟我说着有关古城的事。我们沿着弯弯曲曲的山道一路而上,不一会一座石头城便出现在眼前。
同历史上许许多多的城池一样,吴堡古城的南门外建有瓮城。乃武说瓮城里原来建有关帝庙,现在全破坏了。远远的,我看到瓮城的城墙上被人为开了个豁口,原有的城门被废弃在一旁,进出的人不走城门走豁口。原来,瓮城门洞太窄,农用三轮进不去,人们便在城墙上开了个豁口,于是城墙被破坏了。为了能看清楚城门的整体情况,我穿过杂草,从旧城门进入瓮城。瓮城不大,大约三百个平方大小,里面早已是废墟一片,瓦砾和荒草在肆意地堆长。穿过瓮城来到南门前,南门同瓮城门一样也只是一个石头垒成的石洞,门洞不是很大,上面有一块石牌,上面写着两个大字,“石城”。门洞里有以前安装城门留下的印迹,在城门洞的石壁上有许多大小不一的石坑。乃武告诉我说:这些都是日本人的大炮还有国民党的飞机炸的。
登上城墙四下望去,只见古城三面环水,―面靠山,东面的黄河像一条天然的护城河,隔河与山西柳林县军渡镇相望,山下的军渡码头是通往山西的咽喉要道。古城不仅地势险要,而且山高多悬崖,又占据着黄河天险,易守难攻,一直是边关的重要门户,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历朝各代都对古城进行过重修再建。特殊的地理位置,固有的天然屏障,造就了古城在军事上的重要位置,历史上素有“铜吴堡、铁佳洲(今陕西佳县)、生铁铸就绥德州
”的称誉。
在一个农家小院门上,紧闭着的木板门上有几个用白色粉笔写的字,“本人写作需安静,请勿打扰”的字样,我心里还充满着疑问,乃武便高声喊道:
“老高,老高,给你领来个客人。”
“是谁了?”一句浓重的山西腔从紧闭的门缝里冲了出来,随着未落的话音一个六十来岁的老人开门走了出来。“做甚的?”
聊了一会,老高让我在这里住下了
秦晋峡谷中千年古城的最后留守者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