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壬人”“邪说”辩
[摘要]王安石的《答司马谏议书》,自从明代《八大家文钞》入选以来,为以后各种选本推崇,建国后又是语文传统的教材,单就文体形式看,短小精悍,言简意达,显示了王安石政论的特色,但从内容上,从哲学和其社会作用上,有必要对其进行重新认识,尤其是就“壬人”和“邪说”之见,应该进行实事求是的评价。
[关键词]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壬人”“邪说”
王安石在变法中所写的《答司马谏议书》,自从明代《八大家文钞》入选以来,为以后各种选本推崇,建国后又是语文传统的教材,“文革”中又被推崇到极至,称为法家著作的代表作。
单就文体形式看,短小精悍,言简意达,显示了王安石政论的特色。但如果从内容上分析,从哲学和其社会作用上看,很有重新认识的必要,尤其是“壬人”和“邪说”之见,必须实事求是地评价它。
“壬人”辩
王安石瞧不起唐太宗和刘备,更羞作魏征、孔明,他以皋陶、稷、契、傅说、周公、孔子自居,要致君尧舜,把对变法持异议的人皆斥为“壬人”和“四凶”。帝问王安石:纳免行钱如何;或云,提汤瓶人亦会出钱,有之乎?安石曰:
“若有之,必经中书指挥,中书实无此文字。陛下治身无愧于尧舜。至于难壬人,疾邪说,即与尧舜实异。”
“壬人”一词,源于《尚书?舜典》“惊德允而难壬人。”汉元帝永元元年诏书中,也有“壬人在位而吉士壅蔽”的话,颜师古注引服虔的话:壬人,佞人也。
王安石多次所说的“壬人”当然是指以司马光为首的对变法持异议者,但未免偏颇,司马光等人是一些有政治主张的进士出身的北宋重要官员,也不乏关心民生疾苦,希望改变国家积贫积弱的局面的想法,他们中的一些人就是庆历新政的发起者,他们中的一些人也迫切希望革除弊政,只是针对新法执行中的具体问题提出不同见解而已,改革的观点不一样,但改革的要求未必不一致。所以,司马光出于关心国事,写信向王表示己见,即使完全错误,至多是保守,何谈“壬人”!苏轼在《上神宗皇帝书》中曾批评制置三司条例司的设置,凌驾于中书省之上。“事若不由中书,则是乱世之法,”是“求法太速,进人太锐”。对于深知“文死谏”的苏轼来说,敢于直陈己见,特别是尖锐地指出“事不由中书省”的作法违反组织原则,难能可贵。由于政见不合,他主动请求外调,“壬人”会这样吗?
对变法有不同意见的还有张方平、欧阳修、刘敛、曾巩、曾布、钱公辅、孙觉等30余人。他们的意见,集中有二:一是王“拒谏”;二是王所用的四十多人大多数不是正人君子。司马光就说过:“彼谄谀之人欲依附介甫,因缘改法,以为进身之资:一旦罢局,譬如鱼之失水,此所以挽引介甫使不得由直道行者也。”“谄谀之士,于介甫当路之时,诚有顺适之快,一旦失势,必有卖介甫以自售者矣。”显然是指王安石用人不当。连王安石的弟弟王安国也说
“恨知人不明,聚敛太急尔!”并致书其兄:“亦愿兄远佞人。”。王安石的学生陆佃(陆游先人)也说:“法非不善,但推行不能如初意。”。含蓄地说明推行变法之人没有很好地贯彻执行变法方针,没有能够达到预期的目标。
下面我们再看看王安石所用的变法骨干分子的表现:
吕惠卿,深受王重用。对人称王为孔子,吕为颜子,王让吕作三司提举,并任经义局提举兼修撰。当王第一次罢相时,吕曾使其党变姓名投书挽留安石,安石深感其意,因乞请让韩绛代之,而惠卿佐之,时号称韩为‘传法沙门’,
“壬人”“邪说”辩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