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林寺的银幕风云
少林寺,对于许多国人来说,那是作为武林宗派而存在的地方。从旧时说书人的口舌,到文人的纸笔,再到电影导演的大银幕,少林寺一向脱不开江湖的波澜与家国的纷扰,受教了这些武侠文化的人们,却常常忘了少林寺更是世称“禅宗祖庭”的佛教圣地。当然,无论参禅,还是习武,这原本都是少林寺僧人承继千年的传统,归根结底都是修行之道。不过,隋唐以来,少林僧人常常以武济世,确是实情,自“十三棍僧救唐王”始,少林寺就成了某种符号化的存在,它象征着武功的源头和至高境界。及至后世的话本小说中,少林寺也成了永恒的名门正派,从这一点上,倒是能看出世俗社会对“禅宗祖庭”这一层身份的认同和尊重。
张彻的“俗家少林”
不过,最初令“少林一派”扬名银幕的那些角色人物,却极少出自这座少室山上,而是所谓福建“南少林”的俗家弟子。方世玉诞生最早,也是“南少林”系最著名的人物之一。1950年,导演胡鹏在香港拍出《火烧少林寺》,将流行于岭南地区的方世玉、胡慧乾等人的民间传说首度搬上银幕。方世玉和胡慧乾最早出自清代侠义小说《圣朝鼎盛万年青》,只不过这些南少林弟子在书中成了反对朝廷、为害乡里的恶人。民国时,广东报人邓羽公为“南少林”正名,将方世玉、胡慧乾、三德和尚等人描写为反清复明、锄强扶弱的一代游侠,遂创“广派”武侠小说。而岭南地区的尚武之风亦重,再加上彼时曾以反清复明为己任的洪门等民间会党势力尤盛,
“南少林”逐渐成为当地武侠文化的主要体系。由此,香港影人以这些颇具本地特色的英雄做商业片尝试,也是顺其自然。不过,当时的胡鹏已经遇到粤剧名伶关德兴,二人的合作令“黄飞鸿”系列取得更大成功,“南少林”题材也在香港影坛沉寂了一段时间。
真正让“南少林”众弟子在银幕上站稳脚跟的导演,应是一代功夫片宗师张彻。1974年,张彻远走台湾组建邵氏的卫星公司“长弓”,他再以方世玉等人为题,接连推出《方世玉和洪熙官》《少林子弟》《少林五祖》等数部“南少林”系列电影,均在台港两地票房大卖,引领一代功夫片风潮。初登银幕不久的傅声在其中扮演方世玉,他本人出身富豪之家,天性顽皮活泼,张彻也令他在银幕上发挥自己的本真一面,塑造了少年方世玉鬼马灵动的形象。即使相隔二十余年,李连杰版的“方世玉”依然没有脱离傅声赋予这个人物的可爱个性。然而,傅声、姜大卫、狄龙、戚冠军等人所饰演的这些岭南豪侠,早已游离于南少林寺之外,他们的故事大多在“火烧少林寺”之后发生。在“独臂刀”系列之后,张彻此时重又找到能与之匹敌的题材,自然不会轻易放手。同时,邵逸夫正有意将张彻召回邵氏本部,令他自立门户的愿望暂时搁浅。1976年,刚刚返港的张彻再度聚齐麾下众多弟子,回顾“方世玉”等人在南少林习武的那段光阴,其实也相当于为前作拍摄前传,这就是张彻版《少林寺》。福建莆田南少林,终于在武侠片中露出真容,不再是豪侠故事的背景。张彻版《少林寺》讲述方世玉、洪熙官、胡慧乾等人为报家仇,投入南少林门下成为俗家弟子,苦练武功,终于雪恨。此片同样以清兵火烧少林寺,众英雄携手抗敌结尾,这也是对“广派”武侠想象之源的固有尊重。张彻在本片中首次为少林一派设计出
“木人巷”和“十八铜人”,这些也成为后来许多“少林寺电影”的“标准配置”,以至后来周星驰在《食神》中把它们拿来恶搞了一番,也算作是后辈影人的另类致敬。此外,张彻版《少林寺》首创学艺、出师、人机大战
少林寺的银幕风云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