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成长母题与弑父情结:对《孔雀》的文化分析.doc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8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8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8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成长母题与弑父情结:对《孔雀》的文化分析
[摘要]“成长”是个体的自我意识与外在的社会现实不断磨合的过程,也是青春期的焦虑、苦闷、寻找、期待等心理状态逐步得以调适的过程,电影《孔雀》将特定历史时期下的“成长母题”演绎为三段凝结着反叛与“?s父”情结的残酷青春物语,父辈/传统观念/家庭权威与子辈/正常人性/个体意志之间的矛盾冲突,直接导致了年轻一代在成长的历程中必然不断挣扎于反叛权威与认同命运的两极之间。
[关键词]《孔雀》叙事结构成长母题反叛弑父情结

2005年初,顾长卫执导的处女作《孔雀》捧回了德国柏林电影节银熊奖。这是一部简约含蓄、弥漫着淡淡感伤却又充满诗意、震撼心灵的新生代影片,它不仅承袭了第六代电影以“成长体验”为表现主题的共性特征,同时导演顾长卫又以其长期拍摄第五代电影的创作经验,对唯美的影像画面赋予了深刻的隐喻与象征。在复调式的叙事结构中,影片以细腻的镜头和冷峻的视角,将特定历史时期下的“成长母题”演绎为三段凝结着反叛与“?s父”情结的残酷青春物语,从而实现“他者”以此透视人生、审视自我的心灵颤动。



“成长”是个体的自我意识与外在的社会现实不断磨合的过程,也是青春期的焦虑、苦闷、寻找、期待等心理状态逐步得以调适的过程。早在20世纪50年代的《青春之歌》、《我们村里的年轻人》等青春题材电影中,就已经开始了对“成长”意义的关注,只不过这些影片更为注重社会人生价值,生命成长的意义偏重于社会层面。而20世纪90年代出现的《阳光灿烂的日子》、《长大成人》、《非常夏日》、《小武》、《十七岁的单车》、《头发乱了》、《爱情麻辣烫》、《苏州河》、《周末情人》等一系列新生代影片,则直接将个人成长体验演绎为青春自叙故事,“那是一种童年的英雄梦想在遭遇成人后世界中英雄的缺失之后的失落,在精神上的无可皈依之后的自我放逐,是难以适应变化莫测的世界而艰难抵抗的无奈,所以他们在各种不利的诱惑与曾经的坚守的精神家园之间摇摆不定。”
作为跨越了第五代与第六代电影分水岭的《孔雀》,将青春期的成长母题置于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这是一段平淡得让人容易忘却的岁月,十年文革的政治狂飙已经开始平息,而一个崭新的大时代尚未真正到来。在经历了特殊年代对人性的压抑和人格的扭曲之后,“集体狂欢”的突然终结让正值青春期的年轻一代获得了迅速复苏个体自我意识的时代契机,然而抹不去的历史记忆依旧无可避免地使其身心遭遇了巨大的缺失。影片中兄妹三人面对父母不公正的冷热态度,个体自我意识虽在执拗地生长,但残缺的心灵世界却无法让其实现一个完整的成长历程。理想一次次破灭的凄美、痛楚,情感遭遇冷漠的苦涩、无奈,人生历经消磨的黯然、悲凉,统统都被整合揉进了“姐姐”对现实的反叛、“哥哥”对友情的渴求、“弟弟”对人生的放纵等不同的成长历程和生命状态之中。
对于性的幻想和对于爱的渴求是年轻一代在青春期成长历程中必然面临的情感体验。在那个物质生活和精神世界都极度匮乏的年代,三今年轻人的情爱意识随着青春期的到来而悄然萌芽。“姐姐”是一个安静的人,骨子里的倔强和叛逆凸现了一种清高与脱俗。朦胧的爱情中渴望当伞兵的梦想破灭之后,她唯一能做的,就是在残败陈旧的小城街道上骑着自行车肆意张扬自制的蓝色降落伞。从小患有脑疾的“哥哥”暗恋上了工厂的漂亮女工。他却只会固执地拿着硕大的向日葵,站在

成长母题与弑父情结:对《孔雀》的文化分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8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unnwldv331
  • 文件大小30 KB
  • 时间2018-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