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音乐书林
在近年出版的的音乐图书中,《中国音乐理论书目大全:1949―1999》(陈建华,陈洁编,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年2月出版,以下简称《书目大全》)是其中为数不多的工具性图书的一种。该书版权页信息显示,第一次印刷数量3100册,2004年9月第二次印刷已是5200册。总量虽不大,但对于一部专业性很强的书目而言亦实属不易了,足见人们对这部书目的关注。
从目录学的角度看,《书目大全》属于一种专科性书目。书目编纂工作,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在音乐书目方面,先后有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研究所编的《中国现代音乐书目》(1960)、王世襄先生编的《中国古代音乐书目》(1961)以及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资料室编的、集先秦到1949年中国音乐图书之大成的《中国音乐书谱志:先秦―1949音乐书谱全目》(1984年第1版,1994年第2版)等。这些书目的编纂出版,为人们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是音乐研究、教学人员全面了解、掌握和检索专业图书资料不可或缺的工具。《书目大全》延续了音乐书目编纂这一优秀的传统,收录的音乐理论图书自1949起至1999年,历时半个世纪。其面世,对音乐研究工作者来说无疑又是一件幸事。本文拟从目录学的视角,结合笔者在使用该书中的体会以及碰到的问题作一些评议。
首先,《书目大全》全面揭示报道了建国50年来我国音乐理论图书的出版成就,从一个侧面展示了半个世纪以来我国音乐文化的发展状况。浏览一条条书目,犹如漫步音乐书林,《书目大全》为人们学习、研究音乐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其次,《书目大全》为部分图书作了较为详细的内容提要,既可引起一般读者的兴趣,对专业研究人员也不乏参考价值,编者是费了心力的。图书著录如果仅描述书名、著者、出处等外部特征,其结果即是“题录”。显然,题录式书目以揭示书名等图书外部信息为主,不涉及图书内容,著录项目少,加工层次较浅。而加上为深入揭示图书内容而撰写的提要之后,“题录”体书目即深化为“叙录”体书目,从而更有助于读者确认某一图书、了解图书内容,起到宣传、推荐乃至指导阅读的作用。
作为一种专科性书目,《书目大全》所具备的报道性、资料性、检索性等特点,使之在音乐理论学习、研究方面具有无可争辩的参考性和实用性,成为学者宏观把握某一研究领域现状的量化依据。如蔡良玉研究员在阐述改革开放后,我国的外国音乐研究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时,即以《书目大全》所提供的信息,按国家、地区、图书涉猎内容等,详细统计了有关外国音乐的图书出版情况,进而论证了由于学术交流环境变化所带来的这些巨大的学术成就的取得①。此外,由于《书目大全》的上述参考性实用性以及收录图书的时间范围上顺延了《中国音乐书谱志:先秦―1949音乐书谱全目》,所以该书目与后者一起,共同成为专业老师指引学生步入专业化、系统化学习、研究的门径。如上海音乐学院陈应时教授在其“乐律学”课程上,即特意为学生们推荐上述两部书目②。
下面谈谈该书存在的一些问题。
、目录学家、索引学家钱亚新先生认为:
“一本好的书籍如果没有一个好的索引,要失掉它一半的价值……索引不仅是一书的锁钥,并且是书中必不可少的部分。”③遗憾的是,《书目大全》仅仅提供了唯一一种检索途径,即分类途径。编者将所收全部图书分为音乐理论、音乐史记、音乐创作、音乐表演、音乐赏析五
漫步音乐书林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