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色脸庞中国力量
近十年来,好莱坞电影中的中国因素越来越突出,从暴力美学的多层次氤氲到演职员的大规模西征,好莱坞在东方面孔的辉映下,逐渐散发出令人眩目的异域光彩。东西交流之路,由英年早逝的功夫皇帝李小龙肇始,经过成龙、许冠文的前期试探,终于在上世纪末渐呈汹涌之势。大陆电影由于政治经济的原因,未能成为这股黄色风潮的中坚力量,然而有抱负的电影人都无法克服内心沸腾的好莱坞情节,期待在美国市场有所建树。而台湾电影自新浪潮运动后,就陷入了维护美学理念和俯就市场利益的两难境地,在进军好莱坞的征程中未能戮力而行,在好莱坞为华人电影赢得光荣的就只有导演李安一人。唯独香港电影以直面现实的勇气,商业与艺术并重的态势,以及灵活多样的创作机制和缤纷多采的演艺风格,创造出东方梦工厂的辉煌气象,成为好莱坞以外最大的电影王国。港片旗舰人物徐克、吴宇森、林岭东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陆续进入好莱坞,交出各自的成绩单。中国影人的好莱坞之路,时而唏嘘,时而欢喜,总之是一言难尽。
上篇:中国头脑
狂者徐克
徐克的片场经验论在奉行导演中心制的香港毫无阻滞,性情狷狂的徐克习惯了港片嬉笑怒骂的率性表达,好莱坞的制片人中心制和剧本至上论无疑成为他美国寻梦的一大掣肘。看看徐克的文化背景,他来自越南,电影技巧学自美国,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浸淫最深,似乎有熔东西于一炉的先天优势。张扬的个性和丰富的灵感又给了他抗衡好莱坞哲学的勇气。因此徐克的好莱坞之路最坎坷也最漫长。从一开始,他就是香港电影的领军人物,无所不能的创作才华使他不能充分理解好莱坞的理性、惰性和惯性。他的想落天外也令制片人和投资商大为难堪。零距离的接触,使徐克擅长表现的东方气派由远观时的瑰宝变成了鸡肋。徐克浓郁的个人情怀反而成为妨碍他晋升国际大导演的最大缺陷。他的三部由好莱坞投资的电影《反击王》、《雷霆一击》和《顺流逆流》均是野心勃勃的大制作,结果却是毁誉参半。公允的说,三部影片都是用心之作,尤其《顺流逆流》营造出相当凌厉的视觉效果,尤其是土瓜湾旧楼中一场凌空大战,新意迭出,异常酣畅淋漓。可惜票房反应无法讨好投资方的理想。好莱坞不是徐克的练兵场,徐克乘兴而来,颓然而返。但是归巢后的作品《黑侠2》重蹈《蜀山传》的覆辙,令人不禁担心对视觉异像的偏执追求,使电影有沦为他个人幻想试验品的危险。
狷者林岭东
林岭东的性情不若徐克的张扬,但是他的东方伦理也很难与美国的主流意见合拍。在同期导演中,林岭东对东方社会尤其是特殊历史情境下的香港社会的批判最见锋芒。他一直努力,希望能将《监狱风云》和《龙虎风云》的硬派作风和悬疑路线移植到异国的文化土壤中,并且能开花结果。但是,桔生淮北便为枳,在好莱坞的舞台上,他始终无法复现香港枪战片的辉煌。和徐克、吴宇森一样,他坚持选择尚格?云顿这样风格硬朗的演员,但是一连三部B级制作《极度危险》、《复制杀人狂》、《拯救者》的票房和影评都属平平。也许和徐克一样,林岭东需要一个好剧本,同时需要一个更耐心的老板。
智者吴宇森
在很多美国人心目中,中国人吴宇森就是一个枪支弹药的狂热爱好者。而这个将暴力美学推上一种全新审美高度的香港导演,在现实中是一个理智而且安静的男子。吴宇森在进入美国市场之后适时调整自己,参照好莱坞主流电影的模式,开始弱化作品中的男性情谊,依赖高科技而不再是演员的眼神支撑起整个故事。对现实的准确把握使他成为主流市场中身孚众望的香港导演。从稍嫌粗糙的《终极箭靶》到锋芒初露的《断箭行动》再到豪情激荡的《夺面双雄》,在尼古拉斯?凯奇、汤姆?克鲁斯、约翰?屈夫塔等一流明星的帮助下,吴宇森迅速确定了自己的新形象。即保留暴力美学的外壳而舍弃兄弟情深的内核,在形式上无所不用,融合未来感十足的科幻元素,力图奉献视觉上的盛宴,希望给观众血脉贲张的全新体验。和其他华裔导演比,他比较轻松的实现了与好莱坞惯例的相互沟通。在结束《碟中谍2》的拍摄后,他有这样的心得:“主要是制度,做事的制度。我学会了如何与别人共事,如何在预算内制作一部电影,这是最重要的。他们很关心超支的问题。在好莱坞,如果你超支了,就不会有人再来雇你了。但是只要你的电影不超支,尽管拍出来的作品很糟,你还是会找到下一分工。在香港,我们控制一切,我们可以超支,可以作我们想做的一切。但是我也发现了一点,就是这里的人都更专业,我必须这样说,大部分的人都研究过电影,他们对电影有热情。你不必去向每个人说做什么和如何去做。他们拿到了剧本,他们就有感觉。在香港,有很多很有才华的人,但是他们认为这只是工作,你必须教他们如何去做,如何去做好。另外一点是技术方面的,学会了如何做特效,很有意思。
”从这段话中,不难看出吴宇森的优势,就是懂得妥协,善于变通。从务实的角度看,忽视市场只会令自己工作机会减少,得不到市场的善待就得
黄色脸庞 中国力量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