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明代科举制度研究
王建锋
甘肃省宁县朱寨初级中学
X
关注成功!
加关注后您将方便地在我的关注中得到本文献的被引频次变化的通知!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人人网
开心网
豆瓣网
网易微博
摘 要:
科举制度始于隋朝, 鼎盛于宋, 在清朝走向衰亡, 是我国古代封建王朝选拔人才的主要方式。随着经济文化的进步, 人类由奴隶制社会迈入封建制社会, 奴隶主也演变成封建统治者。为了加强思想制约, 巩固封建统治, 统治者不断探索强化阶层的方法, 科举制应运而生。本文选取科举制下滑阶段的明代, 对明代科举观念、形式以及其带来的消极影响深入分析。
关键词:
明代; 科举制度; 影响;
引言
虽然科举制度是封建王朝的产物, 但它所代表的也是人类的一种文化进步。同所有事物一样, 科举制度也遵循一个由诞生到不断完善, 继而在达到顶峰后转向衰亡。科举制度在宋代以后, 尤其是明清时期走向极端, 侧重点由选拔人才转为控制思想, 统治者专权的不断加强最终葬送了科举制。对此, 文中结合明代科举制发展状况进行具体研究。
1 明代社会的科举观
经过上千年的洗礼, 科举制被各朝代的统治者不断完善, 到了明朝时期已经是一种很成熟的制度。可以说, 明朝是历史上最看重科举制度的朝代, 官员任命完全决定于此考核制度。这种对科举制度的盲目推崇, 表面看是绝对的公平公正, 唯才是举, 但其实却带来了不可估量的后果。在明朝, 科举考试的权威高于一切个人, 甚至皇帝也没有直接任命官员的权利, 这就使得上至统治阶层, 下至学子们都形成一种错误的科举观念———科举中第是唯一出人头地的方式。
科举观念的改变, 直接造成了士人思想动态的转变。明代本就重文轻武, 中第者多颇为自负, 认为有才学谋取高官厚禄是理所应当, 对政府和统治者并无感激和效忠之情。长此以往, 明朝统治阶级内部就难以团结一致, 缺乏向心力, 这也是导致明在后期受敌时不堪一击的重要原因。
2 明代的“乡试、会试、殿试”三级考试
明代在科举考试的形式上进行了创新, 将科举考试分为三个等级———乡试、会试、殿试。严格上讲, 在乡试之前还要经过海选式的院式。
乡试, 每三年举行一次, 只有通过院式的人才有资格参加, 由于人数众多, 乡试年又被称为“大比”年。乡试是以省为单位的考核, 由各个省份独立进行, 其中北京顺天府在北京城东南方位的崇文门举办考试, 而其他各省业在各自贡院进行。明代乡试分为三个场次, 每场次时间为1天, 且两个场次之间时隔3日。乡试的第一名称为解元, 所有中第者成为举人, 在明朝一般举人就会有到各地为官的资格。
会试, 是仅次于殿试的最高级别的考试。它是由中央组织的, 由朝廷重要官员直接参与的全国性选拔活动。参加乡试的举人在两年后都有进入会试的资格, 会试同样三年举办一次, 地点在京城。由于考试时间多安排在二月, 因此会试又被称为“春闱”。会试也分为三科, 每科目考试单独一场, 每场长达3日。会试考试后两个月左右将发布中第名单, 所有考中的人都称贡士, 会试考试的第一名称为会元。
殿试, 是科举制度中最高级别的考试, 由皇帝亲自担任主考官。殿试只设置一个场次, 考试内容集中于对热点时政的考察, 要求贡士们当场作答。殿试并不会对参考者进行拆退, 只是根据作答情况重新划分名次
关于明代科举制度研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