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序号
《<孔子><孟子>选读》
授课班级
12级综合班
授课课时
4
授课形式
读析、讨论、合作探究
授课章节
名称
立言
使用教具
教学目的
1、体会孔子的言语观与孟子能近取譬的语言艺术。
2、积累文言知识、语言材料。
教学重点
疏通字词,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体会孔子的言语观与孟子能近取譬的语言艺术。
更新、补
充、删节
内容
板书设计
立言
——《<论语><孟子>选读》
3. 孟子能近取譬的语言艺术
课堂教学安排
教学过程
主要教学内容及步骤
导入
“有德者必有言”
基础梳理
整体感知
隽永的语言来自真诚的性情和深厚的修养,雄辩的语言来自伟大的思想和博大的胸怀。孔子更多地主张语言的真实,孟子更多地发挥语言的作用,但他们都将人格的锻炼作为文辞的源泉,这些源泉或为德,或为气,充满了思辨又闪烁着诗兴,取譬丰富,说教生动,成为中国古典语文的杰出范式。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八专题——《立言》。
首先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翻译文句,读懂内容。[自学为主,准备交流]
(1)小不忍,则乱大谋(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愤怒、小事情)
(2)取瑟而歌(名词作动词,唱歌)
行人子羽修饰之
古义:古代外交官。
今义:出行的人。
(1)则小子何述焉(宾语前置)
译文:那我们传述什么呢?
(2)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状语后置)
译文:君子说话要谨慎迟钝,工作要勤奋敏捷。
(3)孔子辞以疾(状语后置)
译文:孔子以有病为借口拒绝。
【参考译文】
:“君子说话要谨慎迟钝,行事要勤奋敏捷。”
【简评】“讷于言”,“讷”音nè,是言语迟钝,结结巴巴,不善表达。“敏于行”,正好相反,敏是敏捷,手脚勤快,反应迅速。孔子慎言,唯恐说了做不到,所以这样强调。他讨厌巧言令色的人,说,“刚、毅、木、讷,近仁”(《子路》)。孔门当中,有资格入德行门,受老师夸奖的道德先生,尽是不爱说话的人,如闵损、冉雍。(说话要迟钝,行动要敏捷)这与“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所表现出来的思想是一致的。“讷”并不是真的迟钝,而是一种接人待物的态度。什么事情都是这样,做了再说,或者不说,那事情都已经成功地摆在面前了,事实总是胜于雄辩的。做为君子来讲,第一位的应该是勇于实践的精神,而不是高谈阔论,实际上无所事事。
——《论语·里仁第四》
:“刚强、果决、朴质,而言语不轻易出口,有这四种品德的人近于仁德。”
【评析】孔子把“仁”和人的朴素气质归为一类。这里首先必须是刚毅果断,其次必须言行谨慎,这样就接近于仁的最高境界了。这一主张与孔子的一贯思想是完全一致的。
——《论语·子路第十三》
:“郑国外交辞令的创制,裨谌拟稿,世叔提意见,外交官子羽修改,东里的子产作文辞加工。”
【评析】为命,集解孔注“作盟会之辞”,皇疏“作盟会之书”,依左传,即作外交辞令。
孔注,裨谌是郑大夫,姓裨名谌。马注,世叔是郑大夫游吉。左传称子大叔。行人是掌外交事务之官,子羽是郑大夫公孙挥的字。子产是郑大夫公孙侨的字。东里是子产所居的地名,因以为子产之号。
郑国在子产执政时期,要作外交文书时,先请大夫裨谌起草稿,再请大夫游吉去讨论要义,然后由了解外交事务的大夫公孙挥修饰文句,最后由子产润色辞藻。
办一件外交文书,经过四道手续,由四位大夫各尽所长,始告完成,足见如何慎重其事,更可见子产能够知人用人,而不自用。
——《论语·宪问第十四》
:“有道德的人一定有善言,但有善言的人不一定有道德。有仁德的人一定有勇气,但有勇气的人不一定有仁德。”
【评析】这一章解释的是言论与道德、勇敢与仁德之间的关系。这是孔子的道德哲学观,他认为勇敢只是仁德的一个方面,二者不能划等号,所以,人除了有勇以外,还要修养其他各种道德,从而成为有德之人。
——《论语·宪问第十四》
:“花言巧语足以败坏道德。小事情不忍耐,便会败坏大事情。”
【评析】“小不忍则乱大谋”,这句话在民间极为流行,甚至成为一些人用以告诫自己的座右铭。的确,这句话包含有智慧的因素,尤其对于那些有志于修养大丈夫人格的人来说,此句话是至关重要的。有志向有理想的人,不会斤斤计较个人得失,更不应在小事上纠缠不清,而应有开阔的胸襟,远大的抱负,只有如此,才能成就大事,从而达到自己的目标。
——《论语·卫灵公第十五》
:“言辞足以达意便罢了。”
【评析】就一般情况说,“辞达而已矣”是针对“巧言令色,鲜矣仁”而言的。强调言辞以表达意思为目的,反对雕琢浮夸的花言巧语, 反对开口就是一大篇的夸夸其谈
九宫格风格PPT[精]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