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三细菌的变异性
目的
了解细菌在不同环境中的变异现象,并通过耐药株筛选,转导等实验,加深对遗传型变异机制的理解。
内容
(一)形态的变异(示教)
(二)鞭毛的变异(示教)
(三)细菌耐药株的筛选(操作)
(四)半乳糖发酵基因的转导(示教)
一、形态的变异(示教)
【原理】
细菌在一定环境下有相对恒定的形态和结构,外界环境改变可引起形态变异。本实验应用人工方法,导致细菌形态改变。如将无毒鼠疫杆菌培养于含高盐的培养基中,可出现大小不等的多形态;又如将某些菌孵育于含青霉素的培养基中,经过一定时期可发生L变异。
【材料】
:鼠疫杆菌(无毒株)琼脂斜面18~24小时培养物。
:3~6%氯化钠血琼脂斜面培养基。
、革兰染液。
【方法】
~6%氯化钠血琼脂斜面上。
~30℃孵育3天,取出作涂片,革兰染色后与未变异株的示教片作对比观察。
二、鞭毛的变异(示教)
【原理】
有鞭毛细菌如变形杆菌,在培养基表面可形成迁徙生长性菌膜;%石碳酸培养基上,细菌不能产生鞭毛,没有迁徙现象而呈现单个菌落。
【材料】
:普通变形杆菌的琼脂斜面18-24小时培养物。
:普通琼脂平板,%石碳酸琼脂平板培养基。
【方法】
%石碳酸琼脂平板的边缘四端点种变形杆菌,勿将细菌划开。
℃孵育24小时后观察菌落有无迁徙现象。
四、半乳糖发酵基因的转导(示教)
【材料】
菌种:
(1) K12(λ)gal+为“F”菌即溶原性大肠杆菌。
(2) gal-为“S”菌。
培养基:肉汤培养基、双倍肉汤培养基、含镁离子的缓冲液,半乳糖EMB培养基。
器材:氯仿、培养皿(6厘米、9厘米)、试管、离心管、离心机、橡皮塞、三角烧瓶、滴管、吸管(10、5、1毫升)、涂布棒(或棉拭)。
【方法】
实验前一天预先分别接种F、℃孵育18小时。
实验当天
(1)上午8:00将孵育过18小时的F菌倒人9毫升肉汤三角瓶内,继续孵育6~8小待用。
(2)将孵育过18小时的S菌作一菌带(涂布于EMB平皿上),经过37℃孵育6~8小
时待用。
(3)下午1:30左右:
吸出三角瓶内的F菌置离心管内,经2,000秒/分离心15分钟后,弃去上清
液(离心管口朝下,放在滤纸上吸干)。
②沉淀物用3毫升镁盐缓冲液充分打碎均匀,然后吸出放置于6厘米平皿内。
③在15瓦紫外灯下,距离为40厘米打开皿盖照射10秒钟。
④立即加等量双倍肉汤(3毫升)于皿内,加盖经37℃孵育2—3小时(可将平皿放在纸匣内置于孵箱培养。
⑤在进行③、④步骤时,必须在暗室进行,避免光复活而失去诱导释放噬菌体
的作用。
微生物学试验目的与要求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