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社会实践
(清昭陵二日参观和考察)
大二下学期暑假45天期间,在学院的号召下,我们每个同学不同程度的深入社会,到社会上参加了各类社会实践活动(例如:参观历史文化博物馆、历史文化古迹、近现代发展的高科技产品,参加各类社会公益活动……),其旨在让学生更好的去了解和认识我们这个社会,为让学生未来更好的去融入这个社会做准备。
再此期间,在我的兴趣和好奇心的驱使下,我参观了位于辽宁省沈阳市的“清昭陵”,据我所了解和查阅相关资料,它是清朝第二代开国君主太宗皇太极以及孝端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的陵墓,始建于清崇德八年(公元1643年),占地面积18万平方米,是清初“关外三陵”中规模最大,气势最宏伟的一座。位于沈阳(盛京)古城北约十公里,因此也称“北陵”,是集清代皇家陵墓和现代园林于一体的游览观光胜地。园内古松参天,草木茂盛,湖水,楼殿威严,金瓦夺目,充分显示出皇家陵园的雄伟、壮丽和现代园林的清雅、秀美。昭陵除了葬有帝后外,还葬有麟趾宫官妃、衍庆宫淑妃等一批后妃佳丽,是清初关外陵寝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座帝陵,是我国现代最完整的古代帝王陵墓建筑之一。
陵区四周设有红、白、青三种颜色界桩,其南面还备有挡众木四百四十二架。陵区南北狭长,东西偏窄。陵区最南端是下马碑,其次为华表和石狮。石狮的北面建有神桥。神桥之西原有涤品井一眼。神桥往北是石牌坊。石牌坊东西两侧各有一座小跨院。石牌坊以北是陵寝正门(正红门),此门周围是环绕陵区的朱红围墙(风水墙),正红门内有一条南北笔直的石路叫
“神道”,神道两侧由南往北依次立有擎天柱柱一对,石狮子一对,石麒麟一对,石马一对,石骆驼一对,石象一对。这些石兽统称“石象生”。再往北,在神道正中有神功圣得碑亭一座。碑亭之北是方城,方城正门曰“隆恩门”,城门上有楼,俗称“五凤楼”。除此之外,在陵寝东西两翼各三里许有陪葬墓,左侧有武勋王杨古里墓及奶妈坟,右侧有贞臣敦达里及安达里殉葬墓。这种以功臣陪葬的形式是古代陵寝制度,体现了封建君主“事死如事生”的愿望,也体现了忠君思想和严格的等级制度。总的看来,沈阳昭陵主体建筑仍保存至今,地下基础完好,规划、布局依然完整,古建筑与遗址未受后人过多的干预与改变,自然环境与基本保持原始状态,事实性与完整性程度很高。
让我更加感兴趣的是关于陵名的典故,据了解,古代皇陵都有各自的名号,这些陵号的来源,或体现对皇帝一生功业的总结和赞誉,或者是带有吉祥和祝福的含义。
清代陵名一般有嗣皇帝钦定。其次,清代还有一项制度,如果遇到陵名与地名重复时,必须将地名换掉,这叫避讳。可见,帝王陵名是及其神圣的。昭陵一名是顺治元年八月初九太宗驾崩一周年火化校官是确定的。昭陵陵名的来历前人有两种不同的解释,一种解释认为是效仿唐太宗李世民的昭陵,另一种解释说与古代昭穆制度有关。提出清昭陵仿唐昭陵者是乾隆皇帝。他在东巡盛京祭扫昭陵是表达了这个见解。其实,这不过是乾隆的附会之言,昭陵在定名是正是大清刚刚打败李自成农民起义军占据北京,此时明朝及李自成仍有很强势力,鹿死谁手尚难定论,很难想象有把清太宗与唐太宗
2015年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论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