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水库防洪抢险应急预案精品
1 总则
编制目的
水库防洪抢险应急预案是针对因突发事件导致水库面临重大险情威胁,影响水库大坝以及下游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为有效防止和减轻灾害的损失,有计划、有步骤、有准备地防御洪水,迅速、及时和有效地控制险情,动员全社会的力量,群策群力通力合作,保证水库安全和做好水库下游人民生命财产的转移而制定比较科学合理、可操作性强的抢险救灾应急预案。
编制依据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水库大坝安全管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以及钦州市防汛抗旱指挥部下达的钦州市中型水库汛期调度运用计划等,制订《水库防洪抢险应急预案》。
工作原则
认真遵循“安全第一,常备不懈,以防为主,全力抢险”的工作方针,贯彻执行行政首长负责制,防洪工作分级部门负责制、工程技术人员技术负责制,调动全社会力量投入防洪、抗洪工作,做到防洪有组织,预防有措施,抢险有能力。实行全面部署,保证重点,统一指挥,统一调度,服从大局,团结抗洪,立足于防大汛、抢大险、抗大灾做好各项准备工作。
适用范围
水库如遭遇以下之一险情时,可启动本预案:
水库库区内发生超过设计标准的洪水危及水库大坝的安全。
工程隐患恶化并危及水库安全:
挡水建筑物:如发生严重的大坝裂缝、滑坡、管涌以及漏水、大面积散浸、集中渗流、决口等危及大坝安全并可能导致垮坝的险情。
泄水建筑物;如紧急泄洪时溢洪道侧墙倒塌,底部严重冲刷破坏等危及工程安全的险情,输水管严重断裂或堵塞,大量漏水浑浊,闭用设备失灵等可能危及大坝安全的险情。
在水库所在地区发生六级以上的地震。
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严重危及水库大坝安危。
发生战争或恐怖事件危及水库大坝安全。
其它突发事件危及水库大坝安全的重大险情。
2 工程概况
水库流域概况
水库位于钦州市区板城镇东面,距离板城圩2公里,离钦州城区约45公里。大坝位置东经108°42′50″,北纬22°17′19″, 库区群山环绕,植被良好。库区内属丘陵山区,地势较高。
水库地处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区,雨水十分充沛。一年中夏季和冬季的季节表现明显,日照充足,高温多雨。多年平均日照时数为
1800h,多年平均气温22℃,最热为7月份,平均气温28~29℃,最冷为1月份,平均气温13~15℃。,5月至9月为雨季,6-8月为降雨高峰月,汛期(4—9月)降雨量占全年降雨量80—85%以上,汛期还常受台风袭击和影响,导致水库出现较高水位。
水库工程基本情况
水库是一座以灌溉为主,结全防洪、发电、供水等功能的中型水库。工程始建于1958年12月,1962年12月竣工开始发挥效益。,总库容4683万m3,有效库容1626万m3。水库枢纽建筑物有土坝、溢洪道、放水隧洞、坝后电站各一座。
属心墙坝,,另加防浪墙1米,坝顶宽6米,坝长120米。大坝于1958年12月动工,,1960年7月遭受特大洪水袭击,组织抢险砌石心墙。大坝单边以上为均质土坝,采取水中填土筑坝。。1977年以后,开始对大坝进行加固,扩大坝脚44米,接长涵管,另做反滤层(旧反滤层用砂石反滤与新反滤层联接)。培填坝的土料是从坝首两边山体上采来的,大部分为风化沙页岩土及含有少量炭质土,虽经辗压,但密实度较差,。自1987年以来对大坝继续进行加固,在心墙顶打孔灌浆,形成防渗墙,上游护坡石铺至坝顶,多年观测,现未发现背坡渗漏现象。
原输水涵管理于坝体右边,全长118米,内径92厘米,管壁为纯砼结构,管厚32厘米,属明流管。77年加固大坝时,接长44米,断面为马蹄形式砼结构。
原输水管施工质量较差,有蜂窝状砂眼、渗漏严重,1969年在管内打孔灌浆,但效果不理想,漏水现象还出现,到1987年继续加固,在坝右侧山体重新开挖压力涵管隧洞,(并把旧涵管前段封死塞住),隧洞最大放水流量6m3/s。
溢洪道位于大坝左侧,紧靠大坝。水库兴建时,溢洪道尚未设计,1960年特大洪水袭击时,在大坝左侧山坡开挖临时溢洪道,1962年才建成永久式。溢洪道进口宽6米,侧墙全部采用浆砌石,陡坡和消力池采用浆砌石底,砼护面。,,陡坡末端伸缩缝与施工冷缝处被洪水冲坏长8米、、
水库防洪预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