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五下《方程》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五年级(下册)第1、2页,练习一第1~3题。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方程的含义,初步认识等式与方程的关系。
2. 使学生在观察、描述、分类、抽象、概括的过程中,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成式与方程的过程,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数学模型,发展抽象思维。
3. 使学生在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感受探索的乐趣,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过程
一、认识相等关系,初步理解等式
1. 出示例1天平图(两边没有砝码)。
提问:认识天平吗?天平是用来做什么的?
2. 在天平的两边加上砝码。
提问:你看懂了什么?
学生可能想到:一边托盘内放了两个重50克砝码,一边放了一个重100克的砝码,两边一样重。
追问:不看两边托盘内放的东西,你知道两边一样重吗?能用语言描述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吗?
学生回答后,提问:怎样用数学式子表示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板书:50 + 50 = 100)
追问:为什么用等号连接?
指出:像这样用等号连接的式子,就是等式,表示相等的关系。
二、认识方程
1. 出示例2天平图中的指针部分局部图(第一幅图)。
提问:看到这时的指针位置,你有什么想法?如果用式子来表示,还会选用等号写等式吗?为什么?
2. 出示完整的天平图。
提问:你能用语言描述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吗?怎样用式子表示?(板书:x + 50 > 100)
追问:x表示什么?
3. 依次出示例2第二、三幅天平图。
要求:先用语言描述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然后用式子表示。
学生口述,教师板书:x + 50 = 150,x + 50 < 200。
4. 出示:2x = 200。
提问:根据这个式子,想一想天平两边的物体是怎样的?你能描述出来吗?
在学生描述的基础上,出示教材第1页例2的第四幅天平图。
5. 将式子分类,认识方程。
引导:我们来看刚才根据天平图所写的几个式子。在黑板上集中呈现5个式子的卡片:
50 + 50= 100 x + 50 > 100 x + 50 = 150
x + 50 < 200 2x = 200
谈话:你能把这些式子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吗?请大家独立思考,再在小组里先说一说。
学生的分类可能出现下面两种情况:
①将式子按照不同的连接方式(大于号、小于号或等号)分成三类。
引导:按照你的理解,你能找出哪些是等式吗?
学生口答,教师请学生根据他们的发言在黑板上移动式子卡片,将式子分类。
指出:根据大家的意见,我们可以把这些式子分成三类,也可以把这些式子分成两类,一类是用等号连接的式子,都是等式;还有一类是用大于号、小于号连接的,都不是等式。
教师对黑板上的卡片位置作如下调整:
50 + 50 = 100 x + 50 > 100
x + 50 = 150 x + 50 < 200
2x = 200
②将式子按照是否含有字母x分成两类。
指出:这里用字母x表示未知数。
让学生在黑板上把另一套式子卡片分类排列,并指导学生按下面的方式排列:
苏教版五下《方程》教学设计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