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园林》教学案例
青海省湟中县鲁沙尔镇西村学校吴桂清
一、明示目标:
1、学习抓住事物特征,由总到分的说明顺序。
2、品味准确生动的说明语言。
3、学习掌握作比较、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4、感受苏州园林的美,激发学生爱国热情。
二、检查预习
师: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历史悠久,名胜古迹星罗棋布,你知道有哪些吗?(学生自由发言)追问:请你向同学们简要介绍一个你最熟悉的名胜古迹。
师:从同学们的介绍中,我们不仅感受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也赞叹劳动人民的智慧。同学们听说过这样的诗句吗?“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苏州园林你们可能都没看见过吧?老师已经给同学们带来了。请同学们看课文的插图——苏州拙政园。以导游的口吻,根据图画,运用简洁的语言,向老师和同学们介绍拙政园。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导入可以把学生引人新课的“大门”,激其情,引其思,营造和谐的气氛,为学习课文铺设基石。为此,学等对话——鼓励学生各抒己见,谈谈中国的名胜古迹,根据课文的插图,介绍拙政园,让插图活起来,发挥其辐射功能。比一比,哪位同学课前探究做得好。老师则针对学生的发言补充完善,评价鼓励,并巧妙过渡到课文的学习。]
三、自主学习,阅读课文
1、指导学生阅读说明文应从下面儿方面人手?(出示幻灯:明确说明文的对象,分析说明对象的特征有哪些,理清说明的顺序,找出说明的方法,体会说明语言的准确性的特点)
(这是初二年级学生第一次接触说明文,应该让学生掌握如何阅读说明文的方法。这样对学习说明文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自由朗读,整体感知,做到以下几点:
①标出自然段的序号,圈划不理解的词句;(小组交流或全班交流)
②找出概括苏州园林共同特征的句子。
(学课文的开始让学生一段自主学习的时间,不要老师包办代替,让他们靠自己能力去探究,去发现;努力做到自学文中的生字词,自悟文
中的精彩之处,从而养成良好的习惯、终身受益。)
四、合作交流,解读课文
1、师:课文先后多次提出“图画”,请同学再仔细阅读课文,用“圈点法”找出这些句子。(学生回答,相互补充,共有10个句子。)
2、老师要求学生把这些句子依次标明序号,并简要小结:这一幅幅生动的图画告诉我们苏州园林色彩的美,结构和布局的美,体现出园艺家们独具匠心。请同学在小组中讨论,这些句子中,哪几句是写整体?哪几句是写局部?哪几句是写细部的?(学生先以4人小组讨论,而后在班级发言交流。)老师板书:整体——局部——细部,并根据学生的回答相应写出序号,概括说明顺序:从整体到局部,从总到分,从大处到小处的逻辑顺序。
师:我们再联系上下文,看看这些局部和细部说明的对象分别是什么?(学生再次认真阅读课文,找出相应的说明对象。)
师:可见,苏州园林无论是整体,还是它的每一个局部,甚至每一个细部,处处都注意图画美,作者反反复复用图画作比,目的在于强调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由此,我们可以在说明文的阅读和写作方面获得什么启示呢?
(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让他们学有所得,学有所获。)
小结:在作者笔下,苏州园林变成一幅幅大小错落,千姿百态,图画,游览者,置身其中,“如在图画中”读来令人美不胜收。
3、以优美的古等独奏曲为背景音乐,学生自
《苏州园林》教学案例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