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套地区开发鼻祖王同春
(一)
王同春是直隶顺德府邢台县人,生于清咸丰元年(公元一八五一年),。他出身微贱,没有受到教育,识不得几个字。他的幼年的生活,大约已经没有人知道了。到十六岁那年,他犯了杀人的案子,从家乡逃出来,同拳术家李三侉子一直推车到了河套。河套本来是一块肥沃的地方,谚所谓“黄河百害,惟富一套”。黄河在河套一段,本有两道,在北的叫做北河,在南的叫做南河。后来北河渐湮,其下游在清朝道光年间淤断,和南河不通,土人呼为五加河(也有人写作乌拉河)。从黄河到五加河,叫做后套。这块地方,南北四百余里,东西六七百里,真是天府之国。自从明朝入于蒙古,只充做牧场。到乾隆年间,有几个汉族渔夫捕鱼到此,在近河处用桔槔取水,试行种植,大获其利。到道光三十年,黄河水溢,北岸决成一河,名曰塔布河。河流所及,都成了膏腴。那时山西人民移殖来的渐渐多了,他们在那边种地,有非常好的收获。听说一个人可以种到一千亩,种一年可以吃十年。起初他们只会利用天然的河流,后来也会自己开渠,引水灌田了。王同春就在这个机会中赶到了河套。
有一个四川人,名唤郭有元,他先到河套,娶了甘肃女子,成家立业。他首先提倡开渠,这条渠就叫做“老郭渠”(现在改称通济渠)。同治十三年,王同春投在郭家,充做工人,勤苦地工作。他的身材特别高大,长六尺左右,进普通的门户全需低头而入。力气又极大,一锹下去,掀起来时就有百余斤的土。郭有元见他一表人才,心里着实爱重,就叫他管理渠工,把女儿嫁给他。他既成了家,就向蒙人租了牧地,自创一牛犋(这是绥远的特别名词,两条牛为一牛犋,引伸为村庄的意思)。后来再开第二个牛犋,以至于第三、第四……他的田多了,就隆兴长(地名,在今五原城南)创一牛犋,这是他的大本营。光绪七年,他又自己开了一条小渠,叫永和渠。十二年,又开同和渠;后来开得长了,改为义和渠(在今五原县),这条渠长有百余里。在这时候,他已经不受他的丈人的节制了。
光绪初年,开渠垦田的还有几人,西边有一姓王的凿了一条黄土拉亥渠,又有一个姓杨的开了一条杨家河(都在今临河县)。东边有一曹四,还有一个四老虎,同时开了一条长胜塔布渠(今名长济渠)。凡是一开了利就会发生争端,他们为了争水争霸常时械斗。王同春势力最充裕,他有来复枪、前膛炮,手下养着的逃兵和把式匠(即拳教师)又最多,械斗几年,他独霸了。河套共有八大干渠,每渠周围数百里,他一个人就开辟了五个,拥有良田一万余顷,牛犋七十个。河套地方几乎给他打成一片。
(二)
但他的战胜并不完全靠武力;他有绝特的聪明。开一条渠不是容易的,三丈阔,三丈深,数十里至数百里长,还有许多的支渠,费钱数万至数十万、百万。实在是很伟大的工程。要是开了没有水来,或来而不多,人力财力岂不冤枉花了。但他识得水派,有开渠的天才,一件大工程,别人退避不遑的,他却从容布置,或高或下,或向或背,都有适当的计划。他时常登高望远,或骑马巡行,打算工程该怎么做,比受过严格训练的工程师还要有把握。在黑夜之中,他点了三盏灯,疏落地放着,来测定地的高低。逢到下雨天,他又冒雨出去,说那里有水,锹头挖下去,果真冒出水来了。遇有疑难的地方,低着头看,抬着头想,痴痴地立在渠边,有时竟彷徨终夜。等到豁然贯通,真觉得上下通明,快乐地跳起来,叫起来。他是这样地精神专注的,他又最不会失掉经验。夜中驰驱旷野,偶然不辨在什么地方,
河套地区开发鼻祖王同春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