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困生”的辅导和转化策略研究初探
潘修义江苏省武进高级中学
内容摘要:
二十一世纪的课堂,应当是学生真正成为主体的课堂。然而目前很多学校都存在着大量的“学困生”,如果“学困生”成为主流的话,则代表我们的教育是失败的。本文以新课标为指导思想,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如何在生物教学中对“学困生”的辅导和转化策略的探索研究,文章结合自己的教学从五个方面谈“学困生”的辅导。
关键词:“学困生”非智力因素自主学习能力学法指导
正文:
“教育是一种最具人文关怀的事业和人类活动,其根本的价值是满足人的发展需要。教育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不仅仅是针对少部分学生,而是惠及每个学生。学生的发展的差异性决定了教育的差异性。因材施教是教育的一个难题,也是教育的基本原则。”
“学困生”在学校通常的表现是:贪玩、厌学、压抑或过于活泼,调皮捣蛋又屡教不改,自控能力差,知识贫乏,学习成绩不尽人意……给班级的管理带来一定的难度。如何能转化“学困生”,使他们茁壮成长,是为人师者苦苦思索的问题。
通过分析研究在教学工作中遇到的“学困生”,发现他们多数是非智力型“学困生”。即因那些非智力因素(包括兴趣、意志、情感、动机、信心、习惯等)而缺乏学习兴趣,成绩较差的学生。形成非智力型“学困生”的原因主要有:1、家庭不良因素的影响。如有家长对孩子从小娇生惯养,过分溺爱;有的家长文化水平不高,随便打骂孩子;有的家长则对孩子放任自流,对孩子的学习从不过问等。2、学校不良因素的影响。如教师的教育方法简单粗暴,处理问题不公正;学生学习上的困难得不到教师的帮助和指导。3、同辈群体不良因素的影响。如在中学生中存在的不良个人主义,与一些不良社会分子交往等。4、大众传媒及社会文化的影响。如宣传不良风气的杂志;内容不健康的影视、网络等。因此,我们必须认真分析这些学生的心理,找出“学困生”形成的原因,采取“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办法,有针对性地做好“学困生”的教育转化工作。
一、以心换心,走进“学困生”的心灵深处。
“亲其师,信其道”,要真正走进“学困生”的心灵深处,必须从建立感情入手。以师生之情、朋友之情、亲人之情来对待“学困生”,爱是教育的前提,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而这种爱又必须是真诚的、毫无杂质的。素质教育下的办学理念时时提醒着我:“每个学生都要发展,但不求一样的发展。每个学生都要提高,但不求同步的提高。每个学生都要合格,但不求相同的合格。”当我们与“学困生”建立一种友好、平等的关系时,当我们脱下“有色眼镜”自然而然把“学困生”当朋友时,他们就会主动向我们吐露心迹、敞开心扉地与我们交朋友。因此在“心”与“心”的交流中找出“学困生”的真实行为动机。在面向全体的基础上,把更多的爱倾注在他们身上,就要像农民对弱苗那样,给他们多一点浇灌,多一点肥料,多一点保护,使他们和和其它幼苗一样,能茁壮成长。这样他们就会亲其师而信其道,喜欢听教师的课,对教师的批评育也乐于接受,从而自觉纠正自己的各种行为,这样我们的教育之舟才会驶向成功的港湾。
二、宽容和赞赏,激发“学困生”的积极性。
俗话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人总有犯错误的时候,尤其是“学困生”,犯错的机会更大。他们的理智对情绪的约束力比较差,感情一冲动就不顾一切,就会忘记学校所有的规章制度,班级的所有规定,从而产生一些错误的行为。如何处理他们的错误是
“学困生”的辅导和转化策略研究初探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