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科技京城策划方案
科技京城现状分析:
背景介绍:
1999年5月,由上海市科委和黄浦区人民政府共同创办的上海科技京城正式开业。凭借着优厚的政策支援和新黄浦集团的雄厚实力,初期招商时可谓十分成功。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科技京城并没有象意想中的那样发展起来,许多商铺逐渐由于生意清淡而退出科技京城。1999年底,新的领导班子希望在2000年重新树立起科技京城的形象。
科技京城发展策划中的几点问题:
定位不清晰:从有关资料中看出,科技京城在发展之初曾将自身定位在“融汇信息、科技产品开发、软件开发、新产品展示、租赁、成品销售、维修、零配件供应、咨询及培训等十大功能结构于一体的大型信息科技城”。但这种非常高端的自我定位多少是有些想当然的,从中没有体现出科技京城的特色所在。特别是高科技的定位比较狭隘,对于如何判断高科技的概念也是非常模糊的。这一狭隘的定位无力支持起整个的市场需求。
人流和定位的驳论:科技京城位处于北京东路,这是沪上著名的汽配件一条街。虽然离开南京路商业街很近,但有效的人流非常少。因为,这条街既不能提供吸引人流的餐饮,也没有相关的娱乐和商业。科技京城高端的科技定位实际上没有迎合了广大消费者的需求。到底是人流和商业那一个在先?科技京城走进了一个怪圈:人流不足
不清晰的高科技定位商铺的低品位和无特点抑制人气定位逐渐模糊无利润,商铺撤出。市场推广缺乏整体性:从科技京城5月中旬投放在各大IT媒体上的广告可看出,科技京城招商的思路与一般的电脑城几乎没有什么区别。仅仅是一幅外景图加上“诚邀各电脑行业厂商进驻”的广告语。之后的活动或是宣传几乎是完全脱离了最初的定位,所谓的“全面的十大中心”成了实际上的空文。
招商与定位的冲突:如果所要求入住的商家与科技京城的定位明显不符,是选择保留商家还是坚定定位特色?目前的科技京城选择了前者。
先“活”还是先“定位”的争论:目前的科技京城需要的是先破而后立,正所谓“不破不立”。如果仅仅将目光投向“先要活下去”的思路,那么在选择定位时必然出现偏差,而结果又将是“什么都搞,什么也搞不好”的恶性循环。
时尚概念的提出:
时尚:品牌的声望、产品款式的新鲜度、个性化的设计和服务等非物质属性因素统称为时尚。
时尚消费:传统意义上的商品成了文化观念的载体,人们购买商品时,不仅重视其商品特性,更注重其内在的品味和流行的消费观念。
电子时尚消费:电子时尚是区别于传统的电子电脑产品,它更讲究产品的外观、新颖、方便。特别是进入因特网时代,网络业给人们带来了很多的新颖别致的产品,而且电子时尚产品代表着未来非常广阔的市场前景和份额。如:掌上电脑、新型的
IMAC设计用电脑、超薄的笔记本电脑、可上网的手机、机顶盒等。
新经济时代:时尚消费和新型产业(原来不存在或是没有产业化)的形成和发展带动整个经济发展。“新经济”最本质的特征就是在于实际消费产品德制造和材料成本相对于其市场价值已经占很小的部分。对于软件产业和网络信息产品更是体现出“新经济”的特征。
时尚消费的市场前景:
2000年,经过元旦和春节两个节日消费高潮,我国的“新经济”将在启动消费中推动经济发展。经济的复苏是通过两个轮子拉动的。第一是“时尚消费”的热潮,包括高科技时装、保健食品、休闲特色饮食、俱乐部、文化消费等。第二是新兴产业的兴起,催生出新一代电脑、因特网为代表的网络经济。
新经济的兴旺将集中表现在对房地产业的刺激,特别是能符合新经济特色的商用楼盘将有很大的需求量。如:对于我们都日益熟悉的掌上电脑,已经开始进入一个产品的高速推广期,但目前来看,其流通渠道并未定型。很难说,哪一个商场充分利用了掌上电脑的特色。但从产品来说,确有逐步定位渠道的需求。如果能做到想到掌上电脑就想到去科技京城挑选,那就是一次准确的定位。
科技京城新定位的提出
跳出原有搞电脑城的思路,全面否定电脑城的理念。
科技京城在2000年初步构建“辐射华东,影响全国的时尚消费的中心”,成为新潮电子产品、新材料、新科技展示魅力的舞台和窗口,满足人们猎奇和跟随流行的需求,并由此推动商业圈和消费人流的形成。
三大内因:“时尚、新品、流行”
科技京城的目标策划:
近期目标:1999年底—2000年4月统一定位和宣传期,重树科技京城新形象,重新开展有重点选择的招商活动。
远期目标:2000年4月—2001年4月,在准确定位的基础上,改变人们的对电子时尚潮流的认知,引入全面的市场策划和运作,合理运用媒体炒作,使得科技京城---时尚中心的定位初具规模。
科技京城的具体分布策划
科技京城一楼楼面布局:主题“时尚电子”
主要以代表时尚和流行的电子新产品为主流产品,突出面向OFFICE和家用型,吸引白领消费潮流。
上海科技京城策划方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