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小学语文论文:向传统古诗教学说“不”.doc


文档分类:论文 | 页数:约5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5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5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向传统古诗教学说“不”
五千年的历史,孕育了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古典诗文则是其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如何带领学生学习几百年乃至几千年前的诗人发自肺腑的声音,体会他们或高或低的吟唱中饱含的复杂情感,是老师们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可是,在现实中,或许很多教师对古诗文教学都存在这样的感觉:“不识庐山真面目”,“烟波江上使人愁”。本文试着从分析传统古诗教学说起,谈几点见解。
一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抓住关键,理解诗意
传统的古诗教学中,教师往往把解词释义作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课堂上花大把时间来解决,先是逐字逐词地解释,然后让学生一一对应将诗句意思翻译过来。其实古诗的语言精炼、含蓄、优美,和我们使用的现代汉语是有一定出入的,有些诗句往往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如果硬是将之生生拆开,弄得诗文支离破碎,学生学得枯燥乏味,课堂气氛也就完全失去了古典诗文的韵味。
其实,在古诗教学中,完全可以抓住关键词语来理解诗意。何为关键词?一是学生比较难以理解的词。比如,《山行》中的“白云生处有人家”,学生觉得“生”比较难以理解,那么就先讨论“生”在诗句中的意思,这样一来,整个诗句的意思也就迎刃而解了。再如“停车坐爱枫林晚”中,“坐”字和现在的意思相差很大,学生容易望文生义,产生误解,需要教师引导讲解。其次,诗句中用得好,用得巧,用得妙的词,也是关键词语。如“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教师可以紧扣“绿”字,引导学生想象春风和煦,江南一片草长莺飞,桃红柳绿的美景,那学生口中说出的诗句意思肯定要比
逐字逐词翻译过来的精彩得多。又如“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一堵高墙的“关”和一枝红杏的“出”,形成了一对矛盾:一个要把满园春色关住,一个却要枝露墙头,春光外泄,一“关”一“出”,整个画面活了,有了动感,让学生感受到诗句中扑面而来的盎然春意, 水到渠成地理解了诗句的意思。
二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深入品味,走入意境
老师们花大力气让学生理解了诗句意思,能说出古诗大意之后,往往会认为教学任务已经完成了大半,接下来蜻蜓点水般体会一下诗人的情感,这诗也就学得差不多了。
诗之最高境界为意境。学习古典诗文,仅仅满足于学生能了解古诗的大意是远远不够的,教师更应在此基础上带领学生走进诗篇所描写的生活图景,和作者思想感情相互交融,产生共鸣。小学语文教材中选取的许多古诗立意高远,意味隽永。理解了诗的大意后,还必须深入挖掘,细细品味,把学生引入美的情境。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运用感情朗读、细研诗眼、展开想象、诗画结合、模拟表演等多种手段创设情境,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以达到移情入境的效果。比如,教学《清平乐·村居》时,我抓住诗眼“醉”,联系全文,补充背景,引导学生品味“白发翁媪为什么醉了?词人辛弃疾为什么也醉了?”,到最后,学生也不由自主地陶醉在这清新恬静的村居图中,真是“著一‘醉’字,境界全出”。比如,在学习《小儿垂钓》时,可以分角色表演“蓬头稚子”和“路人”,学生一定能感受到诗中所描绘的趣味盎然的情景,体会到
“小儿”天真无邪、调皮可爱的性格。再如,教学《望洞庭》时,引导学生为诗配一幅淡淡的水彩画,再现诗人眼中的洞庭湖:月光如水,湖面似镜,君山隐隐,宛若青螺。让学生在自己的创作中感受到诗中的景色多么柔静优美,色彩多么清丽和谐。
三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

小学语文论文:向传统古诗教学说“不”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5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mh900965
  • 文件大小26 KB
  • 时间2018-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