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小学语文论文:语文教学中的感恩教育.doc


文档分类:幼儿/小学教育 | 页数:约4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4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4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让孩子拥有一颗感恩的心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感恩教育
感恩即感激他人的给予,感激自己的拥有,用赞赏的眼光面对世界,用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感恩是一种情感,是一种生活态度,更是一种人生境界的体现。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感恩教育渊远流长。“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这些诗句告诉我们的哲理,就是感恩。在创建和谐社会的今天,感恩教育更是成为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重要内容。
语文学科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学科,语文教材中蕴含大量的感恩素材,其开放灵动的教学过程为实施感恩教育提供了大量契机。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发掘文本中感恩教育的教学资源,引导孩子去发现美好,去感受温情,让孩子拥有一颗感恩的心,使感恩教育与语文教育相得益彰。
一、在深情朗读中感知恩情
朗读是语文教学的重点,是语文课堂上重要的学习活动。而许多渗透感恩教育的课文都文质兼美,非常适宜朗读。在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后,引导学生把课文读得有声有色、有血有肉,在充盈着情感的朗读过程中,学生与教师,与作者,与文中的人物之间产生共鸣,在潜移默化中逐渐感受到文章中蕴涵的真情实感。如《深夜,那盏灯》一课,姐姐用爱为弟弟点燃了生命中的指路明灯,为弟弟拨开眼前的迷雾,驱散心中的阴霾。伴着这盏灯的是一句平凡的话语:“弟弟,拿出勇气来呀!”教师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这句话,读懂这句话,产生心灵震动,体会到那种催人泪下的手足之爱。再如《九寨沟》一课,对绮丽风光的细致勾画,对珍禽异兽维妙维肖的描写,构成了如诗如画的意境,这都要在充分的朗读的基础上去感受,去体验。学生读出了大自然的美,生发出敬畏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情。
在教学《一株紫丁香》一课,我精心设计了有层次的朗读,试图通过朗读来让学生感受文中浓浓的师生情,激发孩子内心对老师的爱。首先,由老师进行范读,那美妙而质朴的语调,顿时吸引了学生,激发他们学习的欲望。接下来让学生自由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内容,明白文中的学生为什么要在老师窗前栽紫丁香,初步体会学生对老师的爱。此后,老师有侧重点地指导同学们读好“悄悄来到”“老师,老师”等句子,教给学生诗歌朗读的方法,读出诗歌的韵味来。再问他们想把这首诗读给哪些老师听?同学们回忆起自己和老师之间发生的真实故事,感受老师平时对自己的关爱。在此基础上想象自己喜欢的老师就站在眼前,让学生采用个人读、小组读、男女生分读等多种方式,用最甜最美的声音
把诗歌献给老师。这样以情传情的朗读方式,激起学生情感的波澜,一双双天真明亮的眼睛传递的是感激的神情,老师无私奉献,诲人不倦的形象深入他们的心里。
二、在入情入境中感受恩情
法国著名的美学家罗丹说过:“美是到处都有,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挖掘。”我们的语文教材中就有大量展现自然美的文章。为了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教师可以运用图片、录像、多媒体等多种手段,创造与渲染气氛,带领学生进入文章所描绘的情境之中,启发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把教材中的语言文字演化成有声有色的客观世界。如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教学时,我首先运用彩色挂图,让学生感知西沙群岛的地理位置,了解了它“是我国的海防前哨,是个可爱的地方”。接着放录像,带学生踏上了西沙群岛之旅。课文中生动形象的语言,银幕上五彩斑谰的画面,向学生揭开了海底世界的奥秘:五

小学语文论文:语文教学中的感恩教育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4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mh900965
  • 文件大小36 KB
  • 时间2018-02-16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