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即是理
徐爱问:“《大学》中“知止而后有定”,朱子认为是指事事物物皆有定理,这好像与您的见解相违背。”
先生答道:“在具体事物中求至善,是把意义看成外在的了。至善是心的本体,只需“明明德”达到至精一的程度,就是至善了。当然,至善也并非脱离具体事物。《大学章句》中所谓“尽夫天理之极,而无一毫人之私”,就是这个意思。”
徐爱又问:“至善只从心中求,恐怕不能穷尽天下的事理吧。”
先生说:“心就是理,天下还有心外之物和心外之理吗?”
徐爱说:“比如侍父的孝,事君的忠,交友的信,治理百姓的仁爱,其中有许多道理,恐怕也不能不考察吧?”
先生感慨地说:“这种说法蒙蔽世人很久了,岂能用一句话就让人们醒悟?现在姑且就你提出的问题谈一下。比如侍父,不是从父亲那里求得孝的道理;事君,不是从君那里求得忠的道理;交友、治理百姓,不是从朋友和百姓那里求得信和仁的道理。孝、忠、信、仁都在自己的心中。心即是理。心没有让私欲蒙蔽,就是天理,不必在心外加一丝一毫。用这纯正的天理,表现在侍父上就是孝,表现在事君上就是忠,表现子交友和治理百姓上就是信和仁。只要在自己心中下功夫去掉私欲、存养天理就可以了。”
徐爱说:“听先生这样说,我觉得有所省悟。但旧说还缠绕在心头,未能摆脱。比如侍父,那些冬夏侍候、早晚问安的事,有很多细节,不也要讲求吗?”
先生说:“怎么不讲求呢?只是要有头脑,要在自己心中去私欲、存天理的情况下去讲求。就如冬天讲求保暖,也只是要尽了这颗心的孝,不夹杂一丝私欲;夏天避暑,也只是要尽这颗心的孝,不夹杂一丝私欲。只是讲求这颗心。这颗心如果没有私欲,纯粹是天理,是真诚孝敬父母的心,冬天自然会想到父母寒冷,便主动去掌握保暖的方法;夏天自然会想到父母暑热,会主动去掌握消暑的技巧。这都是诚恳孝敬的心表现的条件。但必须有诚敬的心,才有条件表现。好像一棵树,根就是诚恳孝敬的心,枝叶就是尽孝的许多细节。必须先有根,然后才有枝叶。并非先找枝叶,然后去种根的。《礼记》上说:“孝子之有深爱者,
心即是理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