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史料还原历史论文
历史学科不同于其它学科的一项重要的特性就是既往性,即其研究对象早已消失,也不可能再次出现,难以被直接观察,建立历史知识所需要的“证据”都是间接来自于过去所遗留下来的史料。所谓“史料”, 历史学科不同于其它学科的一项重要的特性就是既往性,即其研究对象早已消失,也不可能再次出现,难以被直接观察,建立历史知识所需要的“证据”都是间接来自于过去所遗留下来的史料。所谓“史料”,就是构成历史的材料,它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实际遗留下来的信息、痕迹、遗产。因此史料成为人们藉以把握真实历史的基本素材和基础。历史教学也应该恰当地利用基本的历史材料,否则历史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教学成为了空谈,学生得来的也只能是僵死、空洞的教条。
一、史料在教学中的作用
1、拉近历史与现实的时空距离。学生对悠远迷离的史实不易理解,透过原始史料的一些文字描述,如当时人的见闻录及报纸或图样的示意,感受当时人强烈的主观感情,这种“再现教学”可使学生冲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将几百年、几十年的中外历史现象都能呈现在学生面前,增加学生对历史学科的亲切感、认同感。比如,在讲中国近代史“中日甲午战争”、“西安事变”、“南京大屠杀”等一些重大历史事件时,教师可以把一些相关史料通过多媒体再现于大屏幕上,从而使学生超越时空,感受到当时的历史场景,触摸到历史人物的脉搏。
2、激发学习兴趣。传统的历史教学过程中,老师以单纯的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本教科书便一讲到底的灌输知识的方法,只会限制学生的思维活动,甚至扼杀学生对历史科的兴趣,历史课变得枯燥乏味、遥不可及,只求背诵,造成学生闻之色变、学之生怕,同时老师教学也只会徒劳无效。而利用原始资料是学习历史的直接途径。原始资料除文字纪录,还包括图画、实物,这些资料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接触的不再仅仅是一些死的文字资料,学生进一步感受到历史课的知识性和趣味性,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大大加强了学生的参与程度。
比如教师在讲“军阀割据局面的形成”时,首先让学生读了一段话剧《茶馆》中的数来宝:“打竹板,我又来,数来宝的还是没发财。现而今,到民国,剪了小辫还是没有辙。……闹军阀,乱打仗,白脸的进去黑脸的上。赵打钱,孙打李,赵钱孙李乱打一炮谁都不讲理。为打仗,要枪炮,一堆一堆给洋人老爷送钞票。为卖炮,为卖枪,帮助军阀你占黄河他占扬子江。老百姓,遭了殃,大兵一到粮食、牲口一扫光。”教师通过这段反映北洋军阀时期社会现象的形象化的文字资料,迅速引起了学生的注意,调动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形成了军阀割据局面的总体表象,从而为后面的进一步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利用原始史料的不同来源,可让学生辨别史料中的主观成分和客观事实,因此教学上利用原始史料可使教学不再是单方面灌输,学生也要参与寻找答案的活动,他们自己经过阅读思考获得的成果,得出自己的观点,这样就能够帮助学生准确地领悟历史,进行形象思维训练,培养、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做到观点和材料的统一、史实与理论的有机结合,有效地避免过去那种教师给出结论、学生死记硬背的弊病,从而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深化,使学生成为学习真正的主人。如中国近代史“义和团运动”,课本有一段对义和团运动兴起原因的讲述,在讲课时如果直接从“列强的侵略”字面上展开,学生一时很难反映过来,更无从理解。但如果教学
利用史料 还原历史论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