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2025年实用的中班科学教案必备8篇.docx


文档分类:幼儿/小学教育 | 页数:约17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17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17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该【2025年实用的中班科学教案必备8篇 】是由【lajie】上传分享,文档一共【17】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2025年实用的中班科学教案必备8篇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2025年实用的中班科学教案必备8篇中班科学教案篇1 活动目标: 1、体验5以内相邻数之间多1或少1的关系。2、培育幼儿思维的灵敏性。 活动打算: 1、1——5数卡片,圆点卡片各1张。2、1——5数字卡人手一份。3、课程幼儿用书,笔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 一、数一数有几个图形。 1、老师画蘑菇()让幼儿猜猜画的是什么。 2、请幼儿数一数每一步里有几个图形。如:里有一个图形。 3、用数字卡来代表相应的图形数,如:等。 二、找一找数字邻居。 1、谁和谁是好邻居? 找出相邻的两个数,如:1和2是好邻居,2和3是好邻居等。 以此类推让幼儿说说3、4、5的邻居是谁。 让幼儿发觉2有两个好邻居,是1和3。告知幼儿1和3都是2的好邻居,2也是1和3的好邻居。 让幼儿发觉从2——4的数它们都有两个好邻居,分别是谁? 2、体验相邻数之间多1或少1的关系。 出示数量从1——5的点子卡片,请幼儿从最少的排到最多的。然后以2为中心提问:“比2少1是几?比2多1是几?”让幼儿理解好邻居之间是少1和多1的关系。 再提问3、4的好邻居是谁,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怎么样的? 三、玩“找挚友”的嬉戏。 1、老师逐一出示2——4的数字卡片,请幼儿举起是它们挚友的数卡。如出示2,幼儿就举起1和3两张卡,并说2的挚友是1和3。 2、老师1次出示2张数卡如2和4,请幼儿举起这两张数卡的挚友,并说说2和4的挚友是3。中班科学教案篇2 设计思路: “让电动玩具动起来”这个活动的主题来源于孩子平常的自由嬉戏。最近在《玩具总动员》的主题活动中,我班最热门的玩具就是令孩子们爱不释手的“各种各样的车”,他们常常拿着不动的车来问我:“杨老师,为什么我的车动不起来呢?”这说明中班孩子已不仅仅满意于单纯的摆布玩具,他们喜爱探究玩具动不起来的真正缘由,有时甚至将玩具车拆开,检查车内部的马达及各种零件等,这又表明孩子已经明显地意识到事物的因果关系。依据平常对孩子的视察,我就设计了这样一次集体活动。 活动名称:电动玩具动气来(中班) 活动目标: 1、尝试自己安装电池,使电动玩具动起来。 2、对探究怎样让电动玩具动起来有爱好。 活动打算: 电动玩具若干、各种大小的电池若干。 活动重点:安装依次。 活动过程: ●玩电动玩具。 你们喜爱玩这些玩具吗?那等会每个小挚友就选一样自己喜爱的玩具玩,看看与以前玩起来有什么不一样? (供应不装电池的电动玩具,幼儿随意选择一样自己喜爱的玩具玩,在玩的过程中发觉这些电动玩具是动不起来的。) ——“这些是什么玩具?怎么会动不起来呢?怎样让电动玩具动起来? 小结:电动玩具肯定要装了电池才能动起来。 现在,老师给你们打算了很多大大小小的电池,看谁能让手中的玩具动起来。还要记住自己用了几节电池,怎样装的`方法,等会告知不会装的小挚友。 ●尝试安装电池。 ○幼儿选择电池安装。 (老师供应大小不一的电池,不作任何提示,让孩子自己选择电池安装,在安装的过程中,发觉同样装上电池后有些电动玩具还是动不起来。) ○比较探讨。 ——装上电池以后,为什么有的玩具会动,有的玩具不会动呢?电池究竟该怎样装?” (将相同的两样玩具进行比较,引发幼儿找寻缘由,视察电池的正负极,突出安装的依次。) 小结:原来,安装电池时,先要找与玩具大小合适的电池、然后数一数你手中的电动玩具须要多少节电池,接着将平的一头对准玩具上的小弹簧轻轻按下去,关上小门,打开开关,电动玩具就会动了。 ●再次安装电池。 ——解决问题,体验欢乐。 反思: 首先我认为预设的两条目标是比较切合的,但由于活动预设后没有试教过,所以第一次活动后,我发觉一些有胜利体验的孩子爱好不在安装电池上面了,同时又发觉孩子安装不当的缘由:一是电池正负极,二是电池数,三是电池盒中的弹簧这三个问题孩子不清晰。所以在其次次活动前,我对活动的方案和材料的投放作了调整,将投放的的玩具全部不装电池,让孩子在动不起来的情感感受中,产生尝试安装电池的欲望。果真,在其次次活动中,孩子安装电池的行为也更加地投入了。将安装电池的三个关键因素在孩子们沟通探讨中用形象化的语言赐予了化解,如把安装电池的盒称为肚子,把正极称为戴着肯定小帽子等等,再把孩子操作中的问题,用平的一头对准肚子中的弹簧,然后用力往后一拉轻轻一按就解决了这个阻碍安装的问题。虽然这次活动特别胜利,但我知道老师应当更注意的是体验这个过程,如在尝试安装电池时,我应当赐予孩子更多表达自己想法的时间与机会,由于我性格上的缘由,在这方面显得有点急躁,没能给孩子创设更多机会,阻碍了我将头脑中已有的教化理念转化为教化行为。中班科学教案篇3 活动目标: 1、通过试验知道淀粉遇碘会变颜色; 2、能按要求尝试科学试验; 3、体验科学试验的趣味性; 活动打算:碘酒、水、喷壶若干、棉签、浆糊 活动过程: 1、猜一猜 小挚友们看,我这有一张画,你们看到了什么?(什么也没有) 这里有一种奇妙的药水,现在我把它喷上去,这次你们看到了吗?(看到了) 这是怎么回事呢?(幼儿自己猜)究竟是怎么回事?等一会我们就会找到答案了。 2、做一做 (1)你想成为魔术师吗?我们每组都有奇妙的`魔术水,除了魔术水,还有什么呢?(浆糊、棉签)咦,这些浆糊和棉签有什么用呀? (引导幼儿大胆探究:知道享用棉签蘸浆糊在白纸上绘出自己喜爱的线条或者图案) (2)让幼儿用浆糊绘出图画,再用碘酒喷出来,请小挚友们说一说自己的发觉。 (3)老师巡回指导。 3、组织幼儿探究 试验我们做完了,你们知道这幅画中藏着什么隐私吗? 小结:浆糊里有一种物质教淀粉,淀粉师白颜色的,所以用浆糊画画看不出来,而喷壶里装有碘酒魔术水,淀粉遇到碘酒后,就会变成其他的颜色,所以我们就能看到画的内容了。中班科学教案篇4 活动目标: 。 ,知道竹笋有笋壳,长大后就变成了竹子。 ,萌生酷爱劳动的感情。 活动打算: 竹笋、毛竹图片及相关的PPT、竹笋制品、竹笋(每人一份) 活动重点:了解竹笋的外形特征。 活动难点:尝试剥竹笋,知道竹笋有笋壳,长大后就变成了竹子。 活动过程: 一、图片导入主题,引出相识竹笋的主题。 1、出示竹子图片,引起幼儿爱好。 2、提问:知道竹子小时候是什么样子的呢? 出示图片 师“今日老师把这些竹笋宝宝请过来了,我们一起来相识相识它们吧” 重点:激发幼儿爱好,引出活动主题。 二、引导幼儿从外到里相识竹笋。 1、师:在相识我们的竹笋宝宝之前,老师要请小挚友小挚友来看几张照片,这里面记录了竹笋是长在什么地方的。 2、观看PPT 提问:(1)你们来看看竹笋宝宝长的是什么样子的呢? (上面尖一点,下面胖一点) (2)竹笋外面有什么呢?相识笋壳。 分组操作。从颜色、质地外在特征进行视察。 (3)集体沟通视察的结果,说一说笋壳的颜色,质地以及味道 总结:笋壳在竹笋长大变成竹子后会脱落,但是我们平常吃得竹笋要剥掉笋壳才可以食用。 重点:了解竹笋生长的位置以及外形特征。 三、剥竹笋 1、说明操作的要求。 (1)视察笋壳的'构成,能够一块一块地耐性剥。 (2)细致视察剥完笋壳的竹笋是怎样的。 2、幼儿自由进行剥竹笋 分组进行操作,进一步感受竹笋的组成。老师个别指导 3、集体沟通 说一说剥笋壳的感受以及剥完笋壳后竹笋的外在形态。 重点:能够尝试自己剥笋壳。 四、品尝竹笋制品。 师:竹笋是一道特别鲜美的菜肴,剥完了笋壳,我们也尝一尝自己劳动的成果吧! 自然结束。 五、延长活动 带领幼儿到幼儿园后山找寻竹笋,进行实地视察,并进行挖竹笋的亲子活动。中班科学教案篇5 活动目标: ,知道农业机械的运用能给农夫带来许多的便利。 。 活动打算:农夫劳动、现代机械等课件 活动过程: 一、了解农夫田间劳动的方式: :小挚友,我们都学过古诗“悯农”,在诗里农夫是怎样进行劳动的.?(利用已有阅历入手) ?(幼儿依据自己的阅历回答) 现在我们就来看看农夫伯伯们是怎么种田的。 我们也来学学农夫伯伯种田插秧的样子好吗?你有什么样的感觉? :农夫伯伯的劳动特别辛苦。如:翻田,播种、拔秧、插秧、收割等都要用手一点一点进行,干活又慢又累,但是现在农夫伯伯有一些好帮手来帮助他们了,你知道有哪些吗? 二、了解一些现代农用机械的作用: (拖拉机): 这又是什么机器?(拖拉机)它可以帮助农夫做什么呢? 师:对,有了拖拉机耕地,农夫就不要用锄头一锄一锄地翻地,只要在拖拉机耕完后略微用锄头拉拉就可以了,这样农夫比原来就省力了。 (播种机) 见过这种机器吗?有什么用? 师:这是花生播种机,农夫们只要把花生装进兜里,开动它就可以播种了。(再放课件):这是棉花播种机,还有是玉米播种机,有了它们,农夫播种就又快又便利了。 (收割机): (1)你见过这种机器吗?它叫什么?(收割机)它用来做什么? (2)你发觉用收割机来收割稻子有什么好处?(速度快;可以减轻农夫的劳动) (花生播种机、棉花播种机、玉米播种机) :有了收割机可以帮助农夫收割稻子,农夫就不用弯着腰用手一棵一棵去割,这样速度又快效率又高。

2025年实用的中班科学教案必备8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