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分:89
评语: 文章如果作为对外汉语教学方面的读书笔记的话是很不错的,作者阐述详细,结构有条理。
对外汉语的汉字教学
读《从汉字研究到汉字教学 —认识汉字符号体系过程中的几个问题》
钱宇
【摘要】对外汉字教学的目的,是让第二语言学习者在对汉字符号体系有基本了解的基础上掌握并运用一定数量的汉字。本文根据这篇论文,将就我们自身如何面对本体研究中一些有分歧的问题择善而从,以及如何引导学习者认识汉字符号体系两方面展开讨论。
【关键词】汉字符号体系认识认知
文章讨论了认识汉字符号体系过程中的几个问题。
第一,研究角度与方法对结论的影响。作者提出:以同一事物或现象作为依据所作的研究,得到的却是截然相反的结论,接着作者举例:“形声优势形成的认识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认为,在现行汉字中,形声字仍然是主体。这一现状决定了形声字是汉字学习的主要内容。对汉字认知途径的设计也是以形声字的认知作为主要依据的。面对同一事实,结论却迥然不同:看法一:汉字增加了表音成分。 看法二:汉字记音化的倾向被抑制。形声字主要有以下三个来源:
1)意符+音符(由意符、音符直接组成)
2)表意字+音符(在已有的表意字上添加音符)
3)假借字+意符(在假借字上添加意符)
显然,看法一认为当时足以形成形声优势的大量形声字主要来源于2),而看法二则以3)是主要来源作为立论根据。哪一种看法更符合历史事实呢?问题的答案应在对二者立论的依据进行比较后得出。形声优势形成前的汉字各种结构所占比重决定了汉字发展趋势的实质。换言之,如果当时是表意字占多数,看法一就是正确的;反之,如果是假借字占优势,看法二就是符合史实的客观认识。接着,作者以李孝定(1974b:531-535)的观点和论据(方法:对每个汉字作形义分析)和姚孝遂(1980:14)根据对甲骨刻辞的随机抽样分析得到的数据举例说明得出不同结论是由统计方法不同所造成的。作者认为“假借是通过借用同音字的形体来与语言单位建立联系的,两者间的纽带是语音。由于假借字绝大多数借的是表意字,这些字在记录语词时便充当了不同的角色。或表意、或假借。对角色的判定,需要依靠语境。脱离语境时,只能见到前一种角色。因此,姚文的统计更符合甲骨文字记录上古汉语的实际情况。”从而得出结论:第二种看法是符合历史事实的。最后,作者总结道“了解上述过程的意义不仅在于了解观察和认识问题的方法以及音符的来源,更重要的是可以进一步了解到如何看待和处理语言和文字之间的关系。而这种了解对今天的汉字教学仍然颇具意义。
”
第二,约定俗成与汉字符号体系。作者指出“约定俗成是语言文字的本质特征,事物的名称与事物之间并无必然的联系。由于语言的产生先于文字,因此,事物名称首先表现为语音形式。对于语音和事物之间没有必然联系而只是约定关系这一点,人们早已形成共识。然而,对于汉语的记录符号——汉字,人们常常因为它所具有的形体特点,而忽略了这一本质特征。”落实到部件教学,所谓分解,指的是先整字,后部件;所谓合成,则是从部件到整字。而两种意见对立的实质,是对约定俗成本质的认识。作者接着指出了从部件到整字的主张的缺陷:词库、字库的存在,它们是最能反映语言文字约定俗成本质特征的,一旦被忽略,不仅不能客观认识汉字符号体系,而且会给教学带来干扰。这是因为“词和字在约定过程中
得分:891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