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兴趣理论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作用
摘要:兴趣理论是探讨兴趣及其与教育教学密切关系的理论。它是西方近现代以心理学为取向的一门重要的教育学说。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对外汉语教学,是一门多元化教学的学科,如何在对外汉语教学课堂上发挥兴趣理论的作用,将是本文讨论的重点。
关键字:兴趣理论对外汉语教学
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世界地位的日益提高,汉语成了一门很受欢迎的外语。不论在中国还是在国外,学习汉语的外国人越来越多。虽然他们的出发点各不相同,但因为对汉语的兴趣,使他们来到了中国,进入了中文学习的课堂。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利用好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将兴趣和知识联系在一起,将是本文讨论的重点。首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兴趣理论。
兴趣理论
兴趣的界定
对于兴趣这个词的界定,不同的教育心理学家有不一样的看法。从整体出发,心理学对兴趣的定义是,人们对某种事物或者某项活动产生的需要。需要,人有需要就会自发的向往,引起自身的动力,以行动的方式去满足需要。西方心理学家对兴趣概念的理解比较多样化。一类观点是把兴趣作为内在动机,例如,詹姆斯(1890)把兴趣作为与知觉相关的心理现象是存在人们的观念中的一种集中指向的力量。他认为“兴趣为我们每一次知觉提供动力支持,使知觉和注意有选择并保证个体行为中的兴奋性”1。杜威(1913)认为,兴趣是活动的原动力,“一个对象或一个观念里面有了兴趣,胜过其他的原动力鼓励人们去行动”。另一类观点把兴趣作为一种基本情绪。伊扎德是代表人物,他认为兴趣是经常体验的积极情绪,兴趣在形成技术、技能、智力中有极其重要的动力作用。不同的观点都是以兴趣为出发点形成的,那么兴趣又是怎样形成的呢。
兴趣形成的原因
兴趣形成的原因从根本上说是来自外界的刺激,而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则是满足人的内在需要。根据信息加工的观点,创造、观察或加工适当差异的刺激,可以产生兴趣和快乐。没有差异或新异的刺激,不会激发兴趣,例如,在感觉剥夺实验中,许多大学生在缺少刺激的单调环境中,觉得难以忍受;但是,如果刺激与个体的期待差异太大,会被个体忽视或使个体产生焦虑,个体会“恐慌和逃跑”。这些新异刺激之所以能激发人们的兴趣和探索欲望,是因为它们能够引起认知上的矛盾,导致心理不和谐状态的出现,使人产生疑问、迷惑、混乱,促使人们产生对信息的探索行为。而根据皮亚杰的观点,兴趣是需要的延伸。人因为有了需要才会对事物有向往,而兴趣便因此形成了。
兴趣的分类
物质兴趣和精神兴趣。
物质兴趣主要指人们对舒适的物质生活,(如衣、食、住、行方面)的兴趣和追求;精神兴趣主要指人们对精神生活,(如学习、研究、文学艺术、知识)的兴趣和追求。就中学生来说,由于人生观和世界观尚未完全形成,无论物质兴趣和精神兴趣都需要师长进行积极的引导,以防止在物质兴趣方面的畸形发展,在精神兴趣方面的消极发展和追求。
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
直接兴趣是指对活动过程的兴趣。例如,有的中学生想象力丰富,富于创造性,喜欢制作各种模型,在制作过程中,全神贯注,表现出浓厚的兴趣;间接兴趣主要指对活动过程所产生的结果的兴趣。有的中学生业余喜欢绘画,每当完成一幅画,他都会对自己取得的成果表现极大兴趣。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如果没有直接兴趣,制作各种模型的过程就很乏味、枯燥;而没有间接兴趣的
教育学论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