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鞍山导游员年审培训学习资料
资料一:“十一五”期间鞍山市旅游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一)主要成就
旅游经济总量快速增长。“十一五”期间,,%;,%;,%;,%;,%。
旅游产业规模日益扩大。截至2009年末,全市共有国家A级以上旅游景区(点)13个(其中,国家4A级景区2个;3A级景区3个),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3个,省级特色旅游乡镇11个,旅游星级饭店23家(其中,五星级2家,四星级4家,三星级11家),各类宾馆、酒店和住宿接待单位近500家,旅行社90家,旅游商品和纪念品市场10个,旅游汽车公司4家,旅游客运汽车148辆。
旅游产业体系日趋完善。五年来,通过夯实做强观光旅游,积极发展休闲度假旅游,着力培育专项旅游,形成观光旅游、度假旅游、专项旅游三大体系十四个系列的旅游产品。鞍山旅游产品体系不断完善,使旅游资源得到有效利用和开发,同时最大限度地满足多元化市场需求,为把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奠定了基础。
旅游资源开发创新突破。“十一五”期间,全市实现旅游固定资产投资近226亿元,完成了一批重大旅游项目建设。千山区梅园生态运动中心高尔夫球场、奥赛宝力马术俱乐部填补了高端旅游产品的空白。千山滑雪场建成使用改变了我市冬季无冰雪产品的局面。汤岗子温泉大规模改扩建和东四方台天籁谷设施完善提升了温泉康复度假产品。近期,千山文化旅游产业带、岫岩玉皇山旅游观光带、汤岗温泉城等一批转型升级旅游项目正在全面规划招商中。
旅游市场促销力度加大。“十一五”以来,全市累计投入近千万元,分别在央视和多家地方电视台展现鞍山旅游城市形象。成功举办中国鞍山·千山国际旅游节、中国·鞍山宝玉石博览会、鞍山全国百家旅行商洽谈会、中俄旅行商大会等大型节庆展会,开展旅游大篷车万里行活动,使鞍山五大旅游品牌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并先后加入了沈阳经济区旅游协作体、环渤海十一城市旅游协作体和东北“4+1”城市旅游联合体,使鞍山旅游产品融入东北地区和环渤海区域黄金旅游线中。
县域旅游经济强劲发展。海城市、岫岩县获得了辽宁省旅游强县(市)称号。台安县力推红色旅游和生态旅游。千山区农事旅游项目发展壮大使农事旅游板块初具规模。各县(市)区还因地制宜,策划举办了千山区梨花节、岫岩全省户外运动大会和全国滑翔伞邀请赛等,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成为我市旅游经济新的增长点。
旅游市场环境优化规范。深入贯彻《辽宁省旅游条例》,旅游行业管理开始步入法制化轨道。全面实施行业质量标准,旅游服务逐步走向规范化。不断加强行业精神文明建设,打造诚信品牌,强化优质服务。“十一五”期间,我市旅游行业多次受到国家和省市各级各类部门的表彰,为鞍山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作出积极贡献。
(二)基本经验
坚定实施政府主导型发展战略,培育全市经济支柱产业。市委、市政府把建设中国优秀旅游名市作为鞍山城市发展的三大目标定位之一,将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和重要经济增长点来培育和发展。制定并实施了市政府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若干政策。建立健全了各级旅游管理体制,加大旅游开发和宣传促销投入,强有力地引导了全市旅游产业快速健康发展。
招商引资,项目牵动,全面推进产业升级。在整合资源、科学规划的基础上,着眼于旅游产品的转型升级和增强发展后劲,以满足多元化的旅游需求,面向国内外大力开展招商引资,争取资金和项目,形成了一批对鞍山旅游未来发展具有牵动力的大项目,极大地丰富了旅游供给,扩大了产业规模,提升了发展活力。
不断加强客源市场研究,以灵活多样的旅游宣传营销城市。坚持以国内市场为基础,以国际市场为导向,大力开拓海内外客源市场。坚持大篷车促销开路、媒体广告覆盖、会展宣传跟进、区域合作拓展的宣传促销战略,提高鞍山在国内外的知名度,确立城市品牌形象,使鞍山的市场范围得到广泛深入地延伸,保证了我市旅游客源的持续稳定增长。
依靠部门联动、协调配合,保障旅游业长足发展。发改委、财政、交通、城建、文化、工商、公安等部门,充分发挥各自的职能优势和有利条件,共同支持全市旅游业的发展,为构筑我市旅游产业体系做出积极贡献。
切实保护自然资源和文化遗产,实施可持续发展。近年来在开发旅游资源的同时,继续加强对千山、东山、汤岗子、药山、清凉山、白云山、大麦科湿地等自然保护地的生态保护工作,加强对小孤山、析木石棚、海城三塔及海城高跷、岫岩皮影等地方民俗文化遗产的保护、整理、挖掘和研究工作,有力地促进了鞍山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资料二:鞍山市旅游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一、“
2010年鞍山导游员年审培训学习资料_精品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