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语言,读意象,感受古典诗词美
[内容提要]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中国古代诗歌承载我国古代优秀文化,是实现这一目标的载体,初中语文应积极引导学生赏析古诗词,品味诗歌的优美意境,从而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笔者从古诗诗意的生发性、内蕴性出发,以语言品读,意象感悟为切入点,就亲近诗人,了解主题;课堂学习,体悟妙处;自然生成,注重对话等方面对古代诗歌教学策略作了一些研究,力求找到初中古诗课堂教学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古代诗歌品味审美对话
[研究背景]
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语文不是老师“教会”的。诗歌欣赏能力的养成也是学生大量阅读实践的结果。现代认知心理学证明程序性知识的习得速度慢、遗忘也慢,不可能一蹴而就,不能靠简单的背诵讲解。它的、动机水平下,通过自身主动地加以构建而获得。诗歌欣赏主要不是陈述性知识而是程序性知识。因此,古典诗歌阅读教学要讲究训练的策略和思维过程的探究。
从古典诗词的教学意义看,诗歌是我国古代优秀文化的结晶。古代诗歌的艺术光芒能直抵读者的内心深处,激发读者的灵感,感召读者的人生。选入初中教材的古诗,都是历经锤炼的名篇佳作。其阅读能力的提高,有助于学生提高现代汉语水平,厚实语言文化素养,享受传统美德熏陶。因而,《初中语文课程标准》也要求中学生能“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或者可以这样认为,新课标不仅要求注意培养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能力,品味这些诗文的优美意境和深邃哲理,还要求教师要注意激发学生对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从古典诗词教学的现状来看,长期以来,关于古代诗歌的教学,一直是初中语文教学的盲点。因为中考涉及到这个方面的只是默写名句,对诗歌的理解、欣赏的考查甚少涉及,及时涉及也流于简单表面。这就导致我们很多教师在教古诗时,不引导学生分析、赏析诗歌的内容,学生对古诗也往往是囫囵吞枣,死记硬背。当然,今天也有很多老师注意了对新课标的阐发,注重教会学生欣赏古代诗词,注重理解后背诵,但是很多操作却还是流于形式,表面热热闹闹,实质上却少了点语文味,我们看到的古诗欣赏课堂,或音乐渲染、或图画显示、或反复朗诵、或随意想象,各抒己见。我认为这样的课堂重视感官刺激,学生很难对诗歌的语文味得到真正的赏析,那些
“画一画,演一演,说一说”的诗歌教学形式,脱离古典诗词的文化底蕴,忽略对于“语言”“情感”的深入品析,学生对于诗歌内涵意蕴理解感悟无从谈起,又怎能培养他们对优秀文化传统的热爱,提高语文欣赏品位与审美情趣?
[正文]
古代诗歌不同于一般文本的最大特征是诗意的生发性,诗的生命特征是蕴藉的。因此,笔者在教会学生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学生审美情趣方面,从品读诗歌语言,领悟诗歌意象出发,作了如下探讨:
一、亲近诗人,了解主题
初中生学习古诗词往往缺乏热情,究其原因:学生对于古代诗词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生活背景及其创作背景的生疏,造成他们与诗人之间的情感距离,使得诗歌显得晦涩难懂。于是学习变得兴味索然。研读语文课程标准对第四学段(7~9年级)提出的阅读要求:“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所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前自行
品语言,读意象,感受古典诗词美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