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时期(2011—2015年),是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加快推进资源型城市转型、转变发展方式的攻坚期,也是增强后劲、提升综合实力的重要时期。为了全面部署和加快这一时期发展,编制本规划纲要。
第一章指导方针和发展目标
“十二五”时期,必须准确把握宏观形势,科学认识市情,牢牢抓住和用好难得的历史机遇,保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努力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发展基础
“十一五”时期,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项目带动、工业强市和可持续发展三大战略,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圆满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
经济保持快速增长。,%,,是“十五”,;,%%,提前三年完成了规划目标;,%;,%。主要经济指标增幅连年位居全省前列。
产业结构得到优化。、
,%、18%%;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96亿元,%,是“十五”末的3倍。产业转型成效显著,煤炭、水泥、铝业三大传统产业改造提升进一步加快,电力电源、装备制造、食品、医药、旅游等接续产业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0%以上,煤-电-铝-水泥循环经济产业链初步形成,四大市级工业园区经济总量占到全市经济总量的25%以上,园区经济已成为推动全市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项目建设成效显著。实施了五批91个市级重大建设项目,,先后引进和实施了华能铜川电厂、台湾旺旺食品、浙江声威水泥、董家河循环经济产业园等一批重大项目。累计实施招商引资项目680多个,到位资金200亿元,,,投资成为推动发展的第一动力。
农村面貌发生巨大变化。建成鲜干果经济林基地202万亩,农民人均达到5亩果。在全省率先实现村级综合信息服务、农业综合开发、扶贫开发区县全覆盖,建成省级标准新农村示范村60个,累计完成150个扶贫村的整村推进建设任务,对居住偏远、交通不便、生存条件恶劣的7000户、,建成移民新村(点)190个。实现了村村通电、通广播电视、通水泥(油)路,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
城市品位不断提升。新区建设初具规模,已成为铜川新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拓展城市空间,城市规划建设面积扩大到110
平方公里,以北市区—黄堡—董家河—耀州区—新区—坡头为骨架的大城市格局初步形成。以210国道为主轴和以梅七铁路、城市西环路、铜白铁路、305公路为次轴的“一主两次”城镇发展带基本形成。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40平方公里,,城镇化水平达到61%,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自来水普及率96%,燃气普及率72%,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70%,垃圾处理率和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到98%和45%。
生态环境显著改善。累计淘汰落后水泥产能478万吨,在全国率先实现了水泥大市无立窑的目标。万元生产总值能耗比“十五”末下降20%,%%。植树造林120万亩,超规划目标29%,%;基本完成了铜川矿区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工程,启动实施了中央下放煤矿棚户区改造工程;城区良好以上天数保持在300天以上,成功创建为省级卫生城市和省级绿化模范城市。
改革开放深入推进。政府机构改革不断深化,政府职能进一步转变。财税和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扎实推进。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金融市场加快发展,贷款规模较“十五”%。土地储备力度加大,,,%,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完成了秦岭水泥等35 户国有企业的改制任务,下划的5户省属企业和铜变公司逐步走出困境。率先在全省完成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任务。对外开放水平稳步提高,
累计实际利用外资2671万美元,是“十五”;,比“十五”%。
民生工程成效显著。建成经济适用房、廉租房等保障性住房192万平方米,,城乡居民人均住宅面积分别达到30平方米、28平方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5884元、4789元,%、%,
铜川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