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于西方文学价值观念的类型及其历史流变论文
西方文学价值观念的类型及其历史流变论文导读:本论文是一篇关于西方文学价值观念的类型及其历史流变的优秀论文范文,对正在写有关于文学论文的写有一定的参考和指导作用,
摘要:迄今为止,西方文论史上一共出现了以下三种文学价值观念:一是站在社会群体的立场,强调文学社会作用的社会功利型文学价值观念;二是从个体的角度出发,凸显文学审美价值的个体审美型文学价值观念;三是以唯美主义为代表的“为艺术而艺术”的文学价值观念。这三种文学价值观念分别代表着西方文论不同的价值立场和价值取向,各有其独特的作用和价值。
关键词:文学价值观念社会功利审美“为艺术而艺术”
文学活动作为人类有目的的实践活动之一,与其他实践活动一样,一般遵循以下两个原则:一是真理原则;二是价值原则。前者要求文学活动合乎文学的特性与规律,后者要求文学活动符合人的价值追求与目标。在这一过程中,文学活动主体总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形成一些关于文学价值的看法与观点,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文学价值观念。换言之,文学价值观念就是文学活动主体在认识文学特性与规律的基础上,对文学起什么样的作用,在哪些方面起作用以及如何认识与评价文学的作用与作用的观念系统。
从西方文论史来看,文学的价值理由一直是人们所关注的重要理由,有时甚至是文学理论与批评领域的焦点理由。从古希腊罗马时期一直到21世纪的今天,许多西方学者对文学的价值发表过一些独到的意见和看法,形成了各式各样的文学价值观念。这些文学价值观念,如果从其价值立场和价值取向来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类:
一是社会功利型。这种文学价值观念一般以社会群体为价值主体,主张发挥文学的社会作用,往往具有比较浓厚的社会功利色彩。
在古希腊时期,著名哲学家苏格拉底就强调“美在功用”,认为“每一件东西对于它的目的服务得很好,就是善的和美的”①。苏格拉底这种将美与“有用”联系起来的美学观点,可以说是开创了西方从功利的角度来看文学的先河。其后,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也是从这种角度来探讨文学的价值的。柏拉图在《理想国》中认为:诗是虚构的艺术,和真理隔了三层,不够真实。并且为了讨好群众,诗歌还常模仿“人性中低劣的部分”,助长人的“感伤癖”“
哀怜癖”,摧残人的理性,使城邦保卫者失去勇敢、镇静的品质。②鉴于诗对人性的负面作用,所以,柏拉图宣布在他的“理想国”中,禁止一切模仿的诗进来。在这里,柏拉图正是因为深谙诗的作用,所以对诗歌下了禁令。这恰恰从反面验证了诗的重要作用。与柏拉图不同,他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则对文学艺术的积极作用给予了肯定,认为诗“按可能律来讲述故事”③,因而比历史更富哲学意味。尤其是在悲剧的作用方面,他提出了著名的“净化说”,认为悲剧可以通过引起人们的怜悯与恐惧之情,使人望而生畏,从而洗净自己内心罪恶的思想和欲望,达到使人心“净化”的作用。亚里士多德这种文学价值观念对后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到了文艺复兴时期,一些人文主义学者继承了这种观念,非常重视文学对社会的积极作用。例如《十日谈》的薄伽丘就认为:“诗能武装君王,唤起懒人,激发蠢徒,约束莽汉,说服罪犯。”④这些观点虽然有些过分夸大文学的社会作用,但旗帜鲜明地肯定了文学的社会作用,有力地反驳了中世纪宗教神学强加给文学的罪名。与薄伽丘相似,几乎同时期的英国人文主义学者锡德尼在《为诗辩护》一文中
有关于西方文学价值观念的类型及其历史流变论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