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一拖
洛阳共经历22个建都朝代,是中国建都最早、朝代最多、历史最长的都城,累计建都史达1500年以上。同时,洛阳也有“九朝古都“九朝”之说,因乾隆帝御封嵩阳书院大门对联中的“九朝都会”而得名,同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九”也有虚指“多”之意,洛阳在历史上曾长期作为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而存在,历代帝王贵胄、文人骚客等均对洛阳的都城地位有着极高评价。
生产实习的目的和意义
生产实习是本专业学生的一门主要实践性课程。是学生将理论知识同生产实践相结合的有效途径,是增强学生的群众性观点、劳动观点、工程观点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的过程。
通过生产实习,使学生学习和了解拖拉机从原材料到成品批量生产的全过程以及生产组织管理等知识,培养学生树立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作风,以及生产现场中将科学的理论知识加以验证、深化、巩固和充实。并培养学生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后继专业课的学习、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生产实习,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加感性认识,把所学知识条理化系统化,学到从书本学不到的专业知识,并获得本专业国内、外科技发展现状的最新信息,激发学生向实践学习和探索的积极性,为今后的学习和将从事的技术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生产实习是学校教学的重要补充部分,是区别于普通学校教育的一个显著特征,是教育教学体系中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不可替代的重要环节。它是与今后的职业生活最直接联系的,学生在生产实习过程中将完成学习到就业的过渡,因此生产实习是培养技能型人才,实现培养目标的主要途径。它不仅是校内教学的延续,而且是校内教学的总结。可以说,没有生产实习,就没有完整的教育。学校要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在注重理论知识学习的前提下,首先要提高生产实习管理的质量。生产实习教育教学的成功与否,关系到学校的兴衰及学生的就业前途,也间接地影响到现代化建设。
生产实习是与课堂教学完全不同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计划中,生产实习是课堂教学的补充,生产实习区别于课堂教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讲授,学生领会,而生产实习则是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自己向生产向实际学习。通过现场的讲授、参观、座谈、讨论、分析、作业、考核等多种形式,一方面来巩固在书本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另一方面,可获得在书本上不易了解和不易学到的生产现场的实际知识,使学生在实践中得到提高和锻炼。
具体实习内容
东方红农耕博物馆主要陈列了一拖的一些产品以及和农耕有关的浮雕等。在展览馆内我看到了:和农耕有关的历史文物;蒸汽拖拉机;新中国初期的农业机械及相关实物;中国一拖的一些老产品还有中国一拖的各类相关资料。通过讲解员的介绍是我对我国的农耕历史有了较大的了解,同时对一拖的历史及其产品也有了深入地了解。
第一个展区:华夏农耕。
在农耕发展过程中,农具的发展最能体现人类的进步。华夏农耕的先进性也主要体现在各种农具上。这副河洛农耕图,刻画了唐宋时期河洛地区的农业耕作全貌。而这四副浮雕柱,则描绘了中国农具制造、使用,以及抽象成符号、文字的演变过程。
在中国古代的各种农具中,犁是最有代表性的。早在汉代时中国犁就有了犁壁,领先西方近两千年。
第二个展区:奠基中国农机工业。
1953年,代号081工程的洛阳拖拉机厂的筹备处,在洛阳老城这间不起眼的小院里挂牌。中国农机工业就从这里开始起步。我们脚下这片地方是块风水宝地,俗话说:“生在苏杭、葬在北邙
”,所以这里地下古墓众多。建设第一拖拉机厂,首先要做的就是探墓。这就是在全球考古界都有名的“洛阳铲”。为早日实现“耕地不用牛”的梦想,新中国的建设英才们,从四面八方云集洛阳。在大城市学习、来一拖工作、立业、成家,这是许多一拖创业者共同的人生轨迹。很快,我国第一台拖拉机就在一拖诞生了,一拖人给她起了一个非常响亮的名字,就是“东方红”。
第三个展区:走进市场。
改革开放以后,1981年,农村开始大规模实施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变成了一块块“面条田”,大型履带拖拉机失去了用武之地。同时,国家也不再对企业下达指令性计划,整个中国农机工业陷入了低谷。当时有句打油诗:“拖拉机离职休养,老黄牛趾高气扬”。以一拖为例,,而1981 年却跌到了8000多台。
四个展厅:全面建设新一拖。
2008年,中国一拖加入中国机械工业集团。这是中国农机行业的一件大事,中国农机工业将迎来新一轮的发展。
一拖热处理厂
7月14号下午,在蔡老师和工厂师傅的带领下,我们走进了一拖热处理厂。经过师傅的详细介绍,得知一拖热处理厂是整合一拖公司热处理资源基础上组建的专业厂,具有多年为拖拉机、汽车、工程机械和动力机
一拖-洛阳实习报告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