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李大钊思想历程谈起
人物简介:李大钊,字守常,河北乐亭人。他是中国共产主义的先驱,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他不仅是我党早期卓越的领导人,而且是学识渊博、勇于开拓的著名学者,在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和民族解放事业中,占有崇高的历史地位。
以上是对李大钊同志的革命人生的完美总结,也是大家所熟知的李大钊。而当我读过李大钊的传记及基本相关书籍后,发现其实李大钊之所以取得能获得如此之高的赞誉绝非偶然,这与其不懈的努力息息相关,李大钊可以说是从最传统的思想一步一步攀登上思想巅峰的伟人!
李大钊幼年不幸成为孤儿,靠祖父李如珍含辛茹苦养大,然而充满悲剧色彩的身世并没有给其留下阴影,反而是老祖父的精心抚育和美丽的家乡带领他走上了“自己人生的审美道路”。李大钊经历了封建王朝最末期的腐朽的科举制度,而幸运的是在第二次童试时科举制度就被取消了,并安排他们进入了永平府中学学习,这也是他接触西学的开端。
正是这及时的改革给了尚未受科举制度毒害太深的李大钊走向世界的机会,从此,从永平府中学到天津的北洋政法专门学堂再到留日早稻田大学,他孜孜不倦的学习现代知识,这既为他提供了丰富的知识,更开阔了他的眼界,提高了认识水平,
为他后来从事理论研究和著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他始终站在时代潮流的最前面准备了条件。
在那个资产阶级思潮盛行的时代,李大钊也深受其感染,并迅速加入其中,参加了立宪请愿运动,参与辛亥滦州起义的策应工作,并参加北洋法政学会担任编辑部部长。他在《言治》上发表的《隐忧篇》和《大哀篇》充分表现了他对时局的深刻认识,也体现了他的高层次的爱国主义,其眼光之高已然超乎普通的青年学子了。
当然,不得不承认的是当时李大钊的言论有明显的拥袁倾向和立宪派倾向,但考虑到当时的社会舆论和学校教育的影响,这也是无可厚非的。此时的李大钊对政治形势的分析依旧停留在表象,具有理想主义色彩,毕竟要一个青年学子看透扑朔迷离的政治有其难度。这也反映了其思想发展的曲折与困难。
随着袁世凯公然违反《约法》到公布宪法再到解散国会直至最终登上皇帝宝座,李大钊也逐渐看清了他的本质,坚决的走上了反袁之路,在日期间曾参加了留日学生总会等团体,担任《民彝》杂志的主编,后又回国(1916年)参加反袁斗争。可以说这时候李大钊思想一直处于革命前沿。
但是回国后,在为自己的创造“青春之中华”的理想而奋斗时,却连遭挫折,从苦心孤诣的《晨钟报》因“府院之争”而背离初衷而愤然离开,到苦心经营《甲寅》时受张勋复辟影响自己仓皇南下,再到看清了寄予过厚望的的段祺瑞、黎元洪的反动本质,自己的调和思想之剩一句空言。努力了多年却发现毫无成效令李大钊颇为痛楚,不得不一次一次思考。
而1917年当他受聘于北京大学这所文化前沿阵地后,开始接触社会主义,十月革命的成功震动了世界,,同时也让李大钊看到了革命的曙光,思想发生了重大转变。李大钊对俄国革命和马克思主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从《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到后来的《庶民的胜利》、《Bolshevism的胜利》和《我的马克思主义观》这些表明了他此时已成为一个坚定地马克思主义者,通过这些也使他自己由一个曾经信奉改良主义、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革命者变成了率先信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
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想的大力宣传,有力地
史纲论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