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高一历史必修二重点知识点.pdf


文档分类:中学教育 | 页数:约9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9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9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该【高一历史必修二重点知识点 】是由【世界末末日】上传分享,文档一共【9】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高一历史必修二重点知识点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高一历史必修二重点知识点进入高中后,很多新生有这样的心理落差,比自己成绩优秀的大有人在,很少有人注意到自己的存在,心理因此失衡,这是正常心理,但是应尽快进入学习状态。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一历史必修二重点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一、第一次工业革命(18世界60年代——19世纪中期):(1)前提:资产阶级统治的确立。(2)条件:①资金:通过国内圈地运动及海外的殖民扩张、黑奴贸易、海外贸易积累了大量资金。②劳动力:圈地运动使得大批失去土地的农民成为自由劳动力。③技术:工场手工业时期积累了大量的技术基础④市场:英国海外市场日益扩大,工场手工业时期的商品生产已无法满市场的需要。(直接原因):棉纺织业第一次工业革命使人类进入了“蒸汽时代”:英国、瓦特、改良蒸气机。交通运输业新的发明有:1807年,美国人富尔顿发明了轮船;1814年,英国人史蒂芬孙发明蒸汽机车(火车)。(1)经济上:工业革命极大的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使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和世界第一工业强国。加快了城市化进程。(2)政治上:巩固了资产阶级的统治,使社会分裂成两大对立的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由此促进工人运动的兴起。(3)生产方式上:客观上传播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猛烈冲击了当地的旧思想旧制度。:..(4)思想文化上:促进了科学教育事业的发展,也促进了科学共产主义的诞生。(5)世界格局上: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联系,确立了资产阶级对世界的统治,东方从属于西方,促使了资本主义市场的初步形成和逐步成熟。(1)形成过程:世界市场进程时间推动因素主要途径初具雏形新航路开辟后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和掠夺初步形成19世纪中期第一次工业革命以炮舰开路行不平等贸易最终形成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瓜分世界(2)初步形成的标志:日本的“开国”、澳大利亚成为英国的殖民地和中国的“门户开放”。(3)逐渐成熟标志:国际经济交流基本准则的确立。二、第二次工业革命(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美国和德国。:1866年德国西门子发明第一台大功率发电机。(开始的标志)电动机、电灯、电车、电话、电影放映机等问世,人类进入“电气时代”。新的交通工具:汽车和飞机(内燃机驱动)。(与第一次工业革命比)(1)科学和技术紧密结合。(2)速度快,范围广,规模大,多国同时进行。(3)一些国家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4)经济结构:从重工业开始。:..:促进生产力发展:使人类进入了电气时代和钢铁时代。垄断组织(实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的形成;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建立。:棉纺织业、机器制造业、交通运输业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出现的新兴行业:电力工业、电气产品制造业、石油工业、汽车工业等。(19世纪末20世纪初)根本原因: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对一体化趋势的评价,有利有弊。一、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1、原始农业的产生:“刀耕火种”、“火耕”2、距今七八千年前:中国农业进入了“耜耕”或“石器锄耕”时代3、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中国古代农业的传统耕作方式形成。牛耕在春秋末年兴起是我国农业技术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目前发现最早的铁犁具是战国时期的。汉代已在全国范围普遍推广牛耕(二牛抬杠→一牛挽犁),而且耕犁基本定型。二、土地私有制的确立①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公社成员集体耕种,平均消费。②奴隶社会(夏商周):土地归国家所有,实行井田制。发展过程:盛行(西周)——瓦解(春秋)——废除(战国)。瓦解原因:春秋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生产力的发展)③封建社会的土地所有制:形成:战国时期,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封建土地所有制。三、小农经济的含义小农经济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它在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一直延续到中国近代。它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农民占有少量的生产资料,精耕细作,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四、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1、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2、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在没有天灾、战乱和苛政干扰的情况下,“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可以使农民勉强自给自足。3、中国古代的重大文明成就,都是在农业经济发展基础上取得的。4、但是,小农经济狭小的生产规模和简单的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到近代以后,它已经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因素。五、官营手工业(“工官”制度)1.“工官”制度始于夏商周,直到明朝前期为止,一直占据着古代手工业主导地位。:从汉武帝时期起,酿酒、煮盐、冶铁、铸钱、炼铜等最有利可图的行业,都由政府垄断。由工官负责生产军用的兵器和装备,皇族的生活用品。:⑴官办手工业代表了当时手工业技术水平的顶峰;⑵局限于为帝王贵族服务,产品不流入市场;⑶行业之间相互隔绝,新技术难以推广;⑷技术工艺的传承也是封闭性的,往往导致失传;⑸匠户没有人身自由,他们的劳动创造性自然也受到严重束缚。六、列举古代中国在冶炼、纺织、制瓷等手工业部门的主要成就。冶炼:①青铜器铸造夏商周-春秋(青铜时代)数量多、种类齐、工艺精、造型生动司母戊鼎②冶炼生铁和钢发明于春秋时期春秋-块炼钢;杜诗(东汉)发明水排,提高了生产效率:..南北朝-灌钢法16世纪前,世界;大大推动生产发展③燃料煤冶铁——世界最早,汉代开始,北宋普遍焦碳冶铁——南宋末开始,明朝流行纺织:①丝织-上古学会养蚕缫丝世界最早西周丝织工艺突飞猛进,品种日益丰富,花色图案精美汉代丝绸远销欧洲,中国获“丝国”称号(丝绸之路)唐代私营纺织作坊兴起,官营纺织业也有相当大的规模明清鼎盛时期苏州、杭州②棉织-宋末元初棉花向内地传播,宋代棉花种植及棉纺织技术已经推广到闽粤等地区元代黄道婆发明脚踏三锭纺车元明江苏松江成为全国棉纺织业中心明后期棉布成为民众的主要衣料,棉花种植面积普遍扩大,一些地区出现了具有一定规模的自由劳动力市场。制瓷:新石器时代开始烧制陶器商代烧制出原始瓷器(世界最早)东汉晚期烧制出成熟的青瓷南北朝烧制出白瓷隋唐陶瓷工艺臻于成熟,瓷窑遍布南北,唐三彩(陶)唐代制瓷业成为一个独立的生产部门,瓷器成为人们不可缺少的生活用品,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宋代景德镇成为“瓷都”,出现各具特色的地方瓷窑:..清代康熙年间,粉彩瓷器工艺的发明又推进了生产技术的提高,粉彩瓷器烧制技术在雍正时期达到登峰造极的水平。七、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点:1、中国传统社会长期存在农耕为主兼营副业的自给自足的手工业经济。2、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就成为古代中国手工业三种主要经营形态,代表中的则是官营和专业的私营手工业生产。3、在漫长的自给自足自然经济时代,家庭手工业占有相当的比重。家庭手工业生产对于稳定小农经济起到一定作用,但技术落后,生产分散,妨碍了市场发育。八、有关市的发展:(1)秦代:法律管理商业。(2)汉代:进行集中贸易的“市”,有专门的管理机构,相当严格;汉代:形成若干全国性商业中心。如:长安和五都——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3)六朝:出现草市,但也实行行政管理;(4)唐代:夜市繁盛草市逐渐演进为地方商业中心;(5)宋代:“市”突破时空限制,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吏直接监管。夜市、晓市都很兴盛,还有定期庙会集市,宋代:草市配套的饮食服务设施也较完备;(6)明清:都市中形成繁华的商业区。九、::长安和“五都”(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以“市”:长安、洛阳、广陵(即后来扬州,当时号称“雄富冠天下”):汴京(开封):苏州(“十万烟火”,财富“甲于天下”):..商帮的出现(晋商、徽商势力)十、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1、中国人很早就学会经商,商业起源很早,并且在不断地发展;农耕时代的中国商业和商人的命运,与政府的商业政策息息相关。2、春秋战国时期,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然而整体看来,古代中国商业发展始终处于封建政府的抑制之下。3、古代中国的商业发展促进了经济的进步,商业繁盛促使了古代都会的大量兴起。十一、简述古代中国执行“重农抑商”政策的基本史实,分析这一政策得以长期推行的原因。史实:1、战国时期:商鞅首倡“重农抑商”政策。2、汉初:民生凋敝,商人却囤积牟利。汉高祖严禁商人“衣丝乘车”和购置土地,并“重租税以困辱之”汉武帝时:实行均输平准、盐铁官营、“算缗”、“告缗”等经济措施,全面控制工商业。私营工商业者受到沉重打击,再也无法与国家抗衡。3、中唐以来:重农抑商政策有了某种松动。朝廷对海外贸易的鼓励以及官商分利政策的实行,使商人地位得以提高4、明清时期:朝廷昧于商品经济日益发展的大势,依然坚持抑商政策并实行闭关,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导致中国被远远甩在世界工业文明潮流的后面。原因:①中国古代社会的经济基础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农业又是古代决定性的生产部门,直接关系国家兴衰和人民生计②巩固封建统治的需要,农业和小农经济是国家赋税和徭役征派的主要承担者。(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十二、如何评价“重农抑商”政策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1、“重农抑商”政策是为了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也有安定人心的政治文化方面的考虑。:..2、但是,明清时期的抑商政策,不仅阻碍工商业发展,社会经济活力受到压抑,而且强化了自然经济,使之迟迟难以瓦解,新的经济因素和生产方式的萌芽长期得不到正常发育,资本主义萌芽发展非常缓慢。3、“重农抑商”政策,虽然不能完全遏制民间商品经济的发展,但它导致中国被远远甩在世界工业文明潮流的后面。从根本上说,“重农”是正确的,但不能把“农业”和“商业”长期放在对立面。十三、明清为什么要实行“海禁”政策?如何评价“海禁”政策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海禁含义:明清王朝禁止中国人赴海外经商和限制外国商人到中国进行贸易的政策称为“海禁”。原因:①明初主要是担心流亡海上的敌对势力勾结倭寇危及明朝的统治②清初主要是为了对付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③后来,清政府一方面为防范“外夷”侵犯,另一方面认为天朝上国无所不有,不需与外国交流。评价:消极作用占主流地位。使中国日益脱离世界发展大势,堵塞了给中国近代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提供外部刺激的渠道,失去了利用国际贸易的优势地位开辟海外市场、刺激资本扩张、推进工业化的契机。一、春秋战国时期春秋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东周战国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东周公元前256年结束)二、春秋时期诸侯争霸(一)背景:王室衰微(二)目的:争夺土地和人口(三)齐桓公称霸(公元前7世纪中前期):(1)齐国富庶。(2)管仲改革。(3)尊王攘夷。:..:北御夷狄,南制楚蛮。:葵丘会盟。(四)晋楚争霸(公元前7世纪后期~公元前6世纪初):公元前632年城濮之战。:公元前六世纪初。(五)吴越争霸:吴(长江下游)王阖闾和越(钱塘江)王勾践(六):非正义。:进步性:有利于统一;便利地主阶级势力发展;促进民族融合。三、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一)(韩赵魏)分晋。(姜)齐。(二)(公元前4世纪中期)桂陵之战、马陵之战后,魏国势力大为削弱。,东方六国在也无力与秦抗衡。四、:华夏族、北方:东胡、匈奴;西:戎;南:越。:经济文化交流和频繁战争。:为秦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奠定了基础。

高一历史必修二重点知识点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9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世界末末日
  • 文件大小326 KB
  • 时间2025-01-20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