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2025年水文地质学基础笔记.pdf


文档分类:研究生考试 | 页数:约8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8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8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该【2025年水文地质学基础笔记 】是由【小屁孩】上传分享,文档一共【8】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2025年水文地质学基础笔记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地球上的水及其循环水文,指自然界中水的变化、运动等的各种现象,现在一般指研究自然界水的时空分布、变化规律的一门学科。水文地质学是研究地下水的科学。它研究与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以及人类活动相互作用下地下水水量和水质的时空变化规律,并研究如何运用这些规律去兴利除害,为人类服务地下水即是赋存于地面以下岩石空隙中的水自大气圈到地幔的地球各个层圈中的水构成一个系统。这一系统内的水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过程即是自然界的水循环自然界的水循环按其循环途径长短、循环速度的快慢以及涉及层圈的范围,可分为水文循环和地质循环两类水文循环是发生于大气水、地表水和地壳岩石空隙中的地下水之间的水循环,水文循环的速度较快,途径较短,转换交替比较迅速地球浅层圈和深层圈之间水的相互转化过程称为水的地质循环水文循环是在太阳辐射和重力共同作用下,以蒸发、降水和径流等方式周而复始进行的水文循环分为小循环与大循环。海洋与大陆之间的水分交换为大循环。海洋或大陆内部的水分交换称为小循环自然界中水循环的重要环节蒸发、降水,都与大气的物理状态密切相关;气象和气候因素对水资源的形成与分布具有重要影响径流是水文循环的重要环节和水均衡的基本要素,系指降落到地表的降水在重力作用下沿地表或地下流动的水流。因此,径流可分为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两者具有密切联系,并经常相互转化流量(Q):系指单位时间内通过河流某一断面的水量,单位为m3/s。Q流量等于过水断面面积F与通过该断面的平均流速V的乘积,即:Q=V*F径流总量(W):系指某一时段T内,通过河流某一断面的总水量,单位为m3。即:W=Q*T径流模数(M):系指单位流域面积F(km2)上平均产生的流量,以L/s·km2为单位,计算式为:M=Q/F*10-3径流深度(Y):系指计算时段内的总径流量均匀分布于测站以上整个流域面积上所得到的平均水层厚度,单位为mm,计算式为:Y=W/F*10-3径流系数(α):为同一时段内流域面积上的径流深度Y(mm)与降水量X(mm)的比值,以小数或百分数表示,α=Y/X岩石中的孔隙与水分地壳表层十余公里范围内,都或多或少存在着空隙,特别是深部一、两公里以内,空隙分布较为普遍岩石空隙是地下水储存场所和运动通道。空隙的多少、大小、形状、连通情况和分布规律,对地下水的分布和运动具有重要影响将岩石空隙作为地下水储存场所和运动通道研究时,可分为三类,即:松散岩石中的孔隙,坚硬岩石中的裂隙,可溶岩石中的溶穴松散岩石是由大小不等的颗粒组成的。颗粒或颗粒集合体之间的空隙,称为孔隙孔隙度(n)是指某一体积岩石(包括孔隙在内)中孔隙体积所占的比例构成松散岩石的颗粒均为等粒圆球;当其为立方体排列时。%,为四面体排列时,%松散岩石孔隙度参考数值〔据弗里泽等,1987〕岩石名称砾石砂粉砂粘土孔隙度变化区间25%-40%25%-50%35%-50%40%-70%孔隙通道最细小的部分称作孔喉,最宽大的部分称作孔腹粘土的孔隙度往往可以超过上述理论上最大孔隙度值。这是因为粘土颗粒表面常带有电荷,在沉积过程中:..吾日三省乎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粘粒聚合,构成颗粒集合体,可形成直径比颗粒还大的结构孔隙。此外,粘性土中往往还发育有虫孔、根孔、干裂缝等次生空隙固结的坚硬岩石,包括沉积岩、岩浆岩和变质岩,一般不存在或只保留一部分颗粒之间的孔隙,而主要发育各种应力作用下岩石破裂变形产生的裂隙按裂隙的成因可分成岩裂隙、构造裂隙、风化裂隙成岩裂隙是岩石在成岩过程中由于冷凝收缩(岩浆岩)或固结干缩(沉积岩)而产生的岩浆岩中成岩裂隙比较发育,尤以玄武岩中柱状节理最有意义构造裂隙是岩石在构造变动中受力而产生的。这种裂隙具有方向性,大小悬殊(由隐蔽的节理到大断层),分布不均一风化裂隙是风化营力作用下,岩石破坏产生的裂隙,主要分布在地表附近裂隙率(K)是裂隙体积(V)与包括裂隙在内的岩石体积(V)的比值rr可溶的沉积岩,如岩盐、石膏、石灰岩和白云岩等,在地下水溶蚀下会产生空洞,这种空隙称为溶穴(隙)溶穴的体积(V)与包括溶穴在内的岩石体积(V)的比值即为岩溶率(K)kk赋存于不同岩层中的地下水,由于其含水介质特征不同,具有不同的分布与运动特点按岩层的空隙类型区分为三种类型地下水:孔隙水、裂隙水、岩溶水地壳岩石中的水:岩石“骨架”中的水(矿物结合水)、岩石空隙中的水岩石“骨架”中的水(矿物结合水):沸石水、结晶水、结构水岩石空隙中的水:结合水(矿物表面结合水)、液态水、固态水、气态水结合水:强结合水、弱结合水液态水:重力水、毛细水容水度是指岩石完全饱水时所能容纳的最大的水体积与岩石总体积的比值含水量是说明松散岩石实际保留水分的状况若使地下水面下降,则下降范围内饱水岩石及相应的支持毛细水带中的水,将因重力作用而下移并部分地从原先赋存的空隙中释出。我们把地下水位下降一个单位深度,从地下水位延伸到地表面的单位水平面积岩石柱体,在重力作用下释出的水的体积,称为给水度(μ)地下水位下降时,一部分水由于毛细力(以及分子力)的作用而仍旧反抗重力保持于空隙中。地下水位下降一个单位深度,单位水平面积岩石柱体中反抗重力而保持于岩石空隙中的水量,称作持水度(S)r岩石的透水性是指岩石允许水透过的能力。表征岩石透水性的定量指标是渗透系数太沙基有效应力原理:有效应力等于总应力减去孔隙水压力地下水的赋存地表以下一定深度,岩石中的空隙被重力水所充满,形成地下水面地下水面以上称为包气带;地下水面以下称为饱水带包气带自上而下可分为土壤水带、中间带和毛细水带岩层按其渗透性可分为透水层与不透水层。饱含水的透水层便是含水层。不透水层通常称为隔水层岩性相同、渗透性完全一样的岩层,很可能在有些地方被当作含水层,而在另一些地方却被当作隔水层。即使在同一个地方,渗透性相同的某一岩层,在涉及某些问题时被看作透水层,在涉及另一些问题时则可能被看作隔水层。含水层、隔水层与透水层的定义取决于运用它们时的具体条件广义的地下水是指赋存于地面以下岩土空隙中的水;包气带及饱水带中所有含于岩石空隙中的水均属之。狭义的地下水仅指赋存于饱水带岩土空隙中的水。地下水的埋藏条件,是指含水岩层在地质剖面中所处的部位及受隔水层(弱透水层)限制的情况,据此可将地下水分为包气带水、潜水及承压水按含水介质(空隙)类型,可将地下水区分为孔隙水、裂隙水及岩溶水:..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策,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三国演义》饱水带中第一个具有自由表面的含水层中的水称作潜水潜水没有隔水顶板,或只有局部的隔水顶板。潜水的表面为自由水面,称作潜水面,从潜水面到隔水底板的距离为潜水含水层的厚度充满于两个隔水层(弱透水层)之间的含水层中的水,为承压水承压含水层上部的隔水层(弱透水层)称作隔水顶板,下部的隔水层(弱透水层)称作隔水底板。隔水顶底板之间的距离为承压含水层厚度在自然与人为条件下,潜水与承压水经常处于相互转化之中。显然,除了构造封闭条件下与外界没有联系的承压含水层外,所有承压水最终都是由潜水转化而来;或由补给区的潜水测向流入,或通过弱透水层接受潜水的补给当包气带存在局部隔水层(弱透水层)时,局部隔水层(弱透水层)上会积聚具有自由水面的重力水,这便是上层滞水地下水运动的基本规律地下水在岩石空隙中的运动称为渗流(渗透)。发生渗流的区域称为渗流场。由于受到介质的阻滞,地下水的流动远较地表水为缓慢在岩层空隙中渗流时,水的质点作有秩序的、互不混杂的流动,称作层流运动水的质点无秩序地、互相混杂的流动,称为紊流运动作紊流动时,水流所受阻力比层流状态大,消耗的能量较多。在宽大的空隙中(大的溶穴、宽大裂隙),水的流速较大时,容易呈紊流运动达西定律:Q=Kωh/L=KωIQ—渗透流量(出口处流量);ω—过水断面;h—水头损失(h=H-H,即上下游过水断面的水头差);12L—渗透途径(上下游过水断面的距离);I—水力梯度(相当于h/L,即水头差除以渗透途径);K—渗透系数从水力学已知,通过某一断面的流量Q等于流速与过水断面ω的乘积,即:Q=ωV,即V=Q/ω达西定律也可以另一种形式表达之:V=KIV称作渗透流速水力梯度I为沿渗透途径水头损失与相应渗透途径长度的比值。水在空隙中运动时,必须克服水与隙壁以及流动快慢不同的水质点之间的摩擦阻力(这种摩擦阻力随地下水流速增加而增大),从而消耗机械能,造成水头损失。因此,水力梯度可以理解为水流通过单位长度渗透途径为克服摩擦阻力所耗失的机械能。从另一个角度,也可以将水力梯度理解为驱动力,即克服摩擦阻力使水以一定速度流动的力量。既然机械能消耗于渗透途径上,因此求算水力梯度I时,水头差必须与相应的渗透途径相对应从达西定律V=KI可以看出。水力梯度I是无因次的,故渗透系数K的因次与渗透流速V相同。一般采用m/d或cm/s为单位。令I=1,则V=K。意即渗透系数为水力梯度等于1时的渗透流速。水力梯度为定值时,渗透系数愈大。渗透流速就愈大;渗透流速为一定值时,渗透系数愈大,水力梯度愈小。由此可见,渗透系数可定量说明岩石的渗透性能。渗透系数愈大,岩石的透水能力愈强渗流场内可以作出一系列等水头面和流面。在渗流场的某一典型剖面或切面上,由一系列等水头线与流线组成的网格称为流网在均质各相同性介质中,地下水必定沿着水头变化最大的方向,即垂直于等水头线的方向运动,因此,流线与等水头线构成正交网格地下水的化学成分及其形成作用地下水中含有各种气体、离子、胶体物质、有机质以及微生物等地下水中常见的气体成分有O、N、CO、CH及HS等,尤以前三种为主22242地下水中分布最广、含量较多的离子共七种,即:氯离子(C1-)、硫酸根离子(SO2-)、重碳酸根离子(HCO43-)、钠离子(Na+)、钾离子(K+)、钙离子(Ca2+)及镁离子(Mg2+):..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孟子》地下水中所含各种离子、分子与化合物的总量称为总矿化度(总溶解固体),以每公升中所含克数(g/L)表示在水与岩土相互作用下,岩土中一部分物质转入地下水中,这就是溶滤作用溶滤作用的结果,岩土失去一部分可溶物质,地下水则补充了新的组分溶滤作用将岩土中的某些成分溶入水中,地下水的流动又把这些溶解物质带到排泄区。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平原与盆地的低洼处,地下水位埋藏不深,蒸发成为地下水的主要排泄去路。由于蒸发作用只排走水分,盐分仍保留在余下的地下水中,随着时间延续,地下水溶液逐渐浓缩,矿化度不断增大。与此同时,随着地下水矿化度上升,溶解度较小的盐类在水中相继达到饱和而沉淀析出,易溶盐类(如NaCl)的离子逐渐成为水中主要成分水中CO的溶解度受环境的温度和压力控制。CO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或压力降低而减小,一部分CO便成为222游离CO从水中逸出,这便是脱碳酸作用2脱硫酸作用:在还原环境中,当有有机质存在时,脱硫酸细菌能使SO2—还原为HS42岩土颗粒表面带有负电荷,能够吸附阳离子。一定条件下,颗粒将吸附地下水中某些阳离子,而将其原来吸附的部分阳离子转为地下水中的组分,这便是阳离子交替吸附作用成分不同的两种水汇合在一起,形成化学成分与原来两者都不相同的地下水,称为混合作用从形成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基本成分出发,将地下水分为三个主要成因类型:溶滤水、沉积水和内生水富含CO与O的渗入成因的地下水,溶滤它所流经的岩土而获得其主要化学成分,这种水称之为溶滤水22绝大部分地下水属于溶滤水。这不仅包括潜水,也包括大部分承压水沉积水是指与沉积物大体同时生成的古地下水地下水的补给与排泄含水层或含水系统经由补给从外界获得水量,通过径流将水量由补给处输送到排泄处向外界排出。在补给与排泄过程中,含水层与含水系统除了与外界交换水量外,还交换能量、热量与盐量。因此,补给、排泄与径流决定着地下水水量水质在空间与时间上的分布含水层或含水系统从外界获得水量的过程称作补给地下水的补给来源有大气降水、地表水、凝结水,来自其它含水层或含水系统的水等。与人类活动有关的地下水补给有灌溉回归水、水库渗漏水,以及专门性的人工补给松散沉积物中的降水入渗存在活塞式与捷径式两种活塞式下渗:入渗水的湿锋面整体向下推进,犹如活塞的运移捷径式入渗:降水强度较大,细小孔隙来不及吸收全部水量时,一部分雨水将沿着渗透性良好的大孔隙通道优先快速下渗,并沿下渗通道水分向细小孔隙扩散。存在比较连续的较强降雨时,下渗水通过大孔道的捷径优先到达地下水面砂砾质土中主要为活塞式下渗,而在粘性土中则活塞式与捷径式下渗同时发生落到地面的降雨,有三个去向:转化为地表径流,腾发返回大气圈,下渗补给含水层河水补给地下水时,补给量的大小取决于下列因素:透水河床的长度与浸水周界的乘积(相当于过水断面),河床透水性(渗透系数),河水位与地下水位的高差(影响水力梯度)以及河床过水时间大气降水与地表水是地下水的两种主要补给来源,从空间分布上看,大气降水属于面状补给,范围普遍且较均匀;地表水则可看作线状补给,局限于地表水体周边。从时间分布比较,大气降水持续时间有限而地表水体持续时间长,或是经常性的。在地表水体附近,下水接受降水及地表水补给,开采后这一补给还可加强,因此地下水格外丰富干旱地区的山间盆地降水稀少,它对地下水的补给微不足道。发源于山区,依靠高山冰雪融水或降水供给水量的河流,往往成为地下水主要的,甚至唯一的补给来源潜水和承压水含水层接受降水及地表水补给的条件不同。潜水在整个含水层分布面积上都能直接接受补给,而承压水仅在含水层出露于地表,或与地表连通处方能获得补给。因此,地质构造与地形的配合关系,对:..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苏轼承压含水层的补给影响极大大气降水及河水补给地下水水量的确定:,大气降水入渗补给地下水的量通常可用下式确定:Q=X*α*F*1000,式中:Q—降水入渗补给地下水量(m3/a);X—年降水量;α—入渗系数;F—补给区面积(km2),基岩山区大气降水、地表水与地下水的转换情况比较复杂,由于山区地形切割,地下水位埋藏深度大,地下水的蒸发排泄量可以忽略,大体上可认为山区地下水的补给量等于其排泄量,故可通过测定地下水排泄量反求其补给量凝结水的补给:在某些地方,水汽的凝结对地下水的补给有一定意义。饱和湿度随温度降低,温度降到一定程度,空气中的绝对湿度与饱和湿度相等。温度继续下降,超过饱和湿度的那一部分水汽,便凝结成水。这种由气态水转化为液态水的过程称作凝结作用相邻含水层通过其间的弱透水层发生水量交换,称作越流。越流经常发生于松散沉积物中,粘性土层构成弱透水层含水层或含水系统失去水量的过程称作排泄含水层(含水系统)的排泄包括排泄去路、排泄条件与排泄量地下水通过泉、向河流泄流及蒸发、蒸腾等方式向外界排泄。此外,还存在一个含水层(含水系统)向另一含水层(含水系统)的排泄。用井孔抽汲地下水,或用渠道、坑道等排除地下水,均属地下水的人工排泄泉是地下水的天然露头,在地形面与含水层或含水通道相交点地下水出露成泉。山区丘陵及山前地带的沟谷与坡脚,常可见泉。而在平原地区很少有根据补给泉的含水层的性质,可将泉分为上升泉及下降泉两大类。上升泉由承压含水层补给,下降泉由潜水或上层滞水补给根据出露原因,上升泉可分为侵蚀(上升)泉、断层泉及接触带泉根据出露原因,下降泉可分为侵蚀泉、接触泉与溢流泉当河流切割含水层时,地下水沿河呈带状排泄,称作地下水的泄流低平地区,尤其干旱气候下松散沉积物构成的平原与盆地中,蒸发与蒸腾往往是地下水主要的排泄方式地下水的蒸发排泄实际上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与饱水带无直接联系的土壤水的蒸发,另一种是饱水带—潜水的蒸发植物生长过程中,经由根系吸收水分,在叶面转化成气态水而蒸发,这便是叶面蒸发,也称蒸腾地下水获得矿化度与化学类型不同的补给水,水质也因而发生变化。干旱地区的潜水往往因长期蒸发浓缩而成为高矿化水。在那些经常获得低矿化水补给的地段,如河流沿岸,季节性集水洼地,灌渠两侧等,常可找到适于饮用的淡水透镜体地下水的排泄,根据其对水质影响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径流排泄,包括以泉、泄流等方式的排泄在内,其特点是盐随水走,水量排走的同时也排走盐分。另一类是蒸发排泄,其特点是水走盐留将补给、排泄结合起来,我们可以划分为两大类地下水循环;渗入—径流型和渗入—蒸发型。前者,长期循环的结果,使岩土与其中赋存的地下水向溶滤淡化方向发展;后者,长期循环,使补给区的岩土与地下水淡化脱盐,排泄区的地下水盐化,土壤盐渍化地下水系统地下水系统包含地下水含水系统和地下水流动系统地下水含水系统是指由隔水或相对隔水岩层圈闭的,具有统一水力联系的含水岩系。显然,一个含水系统往往由若干含水层和相对隔水层(弱透水层)组成。然而,其中的相对隔水层并不影响含水系统中的地下水呈现统一水力联系地下水流动系统是指由源到汇的流面群构成的,具有统一时空演变过程的地下水体我们说含水系统是由隔水或相对隔水岩层圈闭的,并不是说它的全部边界都是隔水或相对隔水的。除了极:..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少数构造封闭的含水系统以外,通常含水系统总有某些向环境开放的边界,以接受补给与进行排泄。这种开放边界不仅出现于表面,而且也存在于地下含水系统在概念上是含水层的扩大,因此,关于含水层的许多概念均可应用于含水系统在各级流动系统中,补给区的水量通过中间区输向排泄区。因此,以中间区为标准,补给区是水分不足区,地表水稀少,地下水埋藏深度大,土壤含水量低,多分布耐旱植物;排泄区是水分过剩区,地下水埋深浅,土壤含水量高,多沼泽、湿地与泉,多喜水植物。在干旱区则出现盐渍地,多分布耐盐植物。在岩层透水性特别良好的岩溶发育区,这种水分分布不均匀现象尤为突出在地下水流动系统中,任一点的水质取决于下列因素:(a)输入水质;(b)流程;(c)流速;(d)流程上遇到的物质及其可迁移性;(e)流程上经受的各种水化学作用地下水的动态与均衡含水层(含水系统)经常与环境发生物质、能量与信息的交换,时刻处于变化之中。在与环境相互作用下,含水层各要素(如水位、水量、水化学成分、水温等)随时间的变化,称作地下水动态地下水动态是含水层(含水系统)对环境施加的激励所产生的响应,也可理解为含水层(含水系统)将输入信息变换后产生的输出信息如果我们把地下水动态看作是含水层(含水系统)连续的信息输出,就可将影响地下水动态的因素分为两类,一类是环境对含水层(含水系统)的信息输入,如降水、地表水对地下水的补给,人工开采或补给地下水,地应力对地下水的影响等;另一类则是变换输入信息的因素,主要涉及赋存地下水的地质地形条件潜水与承压水由于排泄方式及水交替程度不同,动态特征也不相同潜水及松散沉积物浅部的水,可分为三种主要动态类型:蒸发型、径流型及弱径流型承压水均属径流型,动态变化的程度取决于构造封闭条件。构造开启程度愈好,水交替愈强烈,动态变化愈强烈,水质的淡化趋势愈明显开采孔隙承压水时,由于孔隙水压力降低而上复载荷不变,作为含水层的砂砾层及作为弱透水性的粘性土层都将压密释水,砂砾层的弹性给水度与粘性土的贮水系数都将变小孔隙水孔隙水赋存于松散沉积物颗粒构成的孔隙网络之中。在我国,第四系与部分第三系属未胶结或半胶结的松散沉积物,赋存孔隙地下水洪积扇中的地下水冲积平原中的地下水湖积物中的地下水黄土高原的地下水裂隙水坚硬基岩在应力作用下产生各种裂隙:成岩过程中形成成岩裂隙;经历构造变动产生构造裂隙,风化作用可形成风化裂隙贮存并运移于裂隙基岩中的裂隙水,往往具有一系列与孔隙水不同的特点裂隙水按其介质中空隙的成因可分为成岩裂隙水、风化裂隙水、构造裂隙水。由于其各自所赋存介质的不同,其空间分布、规模及水流特性存在一定的差异成岩裂隙是岩石在成岩过程中受内部应力作用而产生的原生裂隙。沉积岩固结脱水、岩浆岩冷凝收缩等均可产生成岩裂隙沉积岩及深成岩浆岩的成岩裂隙通常多是闭合的,含水意义不大陆地喷溢的玄武岩成岩裂隙最为发育,此类成岩裂隙大多张开且密集均匀,连通良好,常构成贮水丰富、导水通畅的层状裂隙含水系统:..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谓不朽。——《左传》暴露于地表的岩石,在温度变化和水、空气、生物等风化营力作用下形成风化裂隙。风化裂隙常在成岩裂隙与构造裂隙的基础上进一步发育,形成密集均匀、无明显方向性、连通良好的裂隙网络。风化营力决定着风化裂隙层呈壳状包裹于地面,一般厚度数米到数十米,未风化的母岩往往构成相对隔水底板,故风化裂隙水一般为潜水,被后期沉积物覆盖的古风化壳可赋存承压水造裂隙是在地壳运动过程中岩石在构造应力作用下产生的,它是所有裂隙成因类型中最常见、分布范围最广、与各种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问题关系最密切的类型,是裂隙水研究的主要对象。通常我们说裂隙水区别于孔隙水,具有强烈的非均匀性、各向异性、随机性等特点也主要是针对构造裂隙水而言的随着深度加大,围压增加,地温上升,岩石的塑性加强,裂隙张开性变差。因此裂隙岩层的透水性通常随深度增大而减弱不同规模、不同方向的裂隙通道相互连通为导水裂隙网络形成裂隙含水系统。由于岩性变化和构造应力分布不均匀,通常很难在整个岩层中形成分布均匀、相互连通的张开裂隙网络。夹于塑性岩层中的薄层脆性岩石,由于变形时应力分布均匀、整个岩层中形成密集均匀的张裂隙。岩石暴露地表之后,在风化和卸荷作用下,各种裂隙普遍张开,形成整个风化层内普遍连通的裂隙网络。某些地区的玄武岩在冷凝过程中形成密集均匀而有规律的裂隙网络。这些岩层中的裂隙密集均匀,构成整个岩层内具有统一水力联系的层状裂隙含水系统裂隙含水系统通常具有树状或脉状结构,一些大的导水通道作用突出,使裂隙水表现出明显的不均匀性,有时表现出突变性。钻孔或坑道如未揭露系统中的主干裂隙,由于次一级裂隙的集水能力有限,水量不大,只揭露微小裂隙时便基本无水。但一旦钻孔或坑道揭露含水裂隙网的主干裂隙,就如在干渠中取水一般,广大范围内裂隙网络中的水便逐级汇于主干通道,出现相当大的水量。在同一裂隙岩层中打井或开挖坑道时,水量之所以相差悬殊,正是由于一个裂隙含水系统是不同级次裂隙的集合体,而同一岩层中又可能包含着若干个规模不同互不联系的裂隙含水系统的缘故目前研究裂隙介质渗流的方法可分为三类:等效多孔介质方法、双重介质方法、非连续介质方法等效多孔介质方法就是用连续的多孔介质的理论来研究非连续裂隙介质中的问题有些介质如未充分胶结的中粗粒砂岩、经过溶蚀的灰岩、白云岩等,存在两种导水能力相差悬殊的空隙空间。其中的大空隙如裂隙、溶蚀裂隙、溶蚀孔隙等,导水能力比较强;小空隙如原生孔隙、微小裂隙、溶蚀小孔等,导水能力很低,但为数众多,贮存能力不可忽略。为了比较准确地刻画这一类介质,可以分别用两种等效的多孔介质去近似代替大小两种空隙,这种方法称为双重介质方法非连续介质方法可以准确计算出裂隙网络内任意一点的水头、孔隙水压力、渗透速度、流量等,是研究裂隙渗流的一种比较理想的方法。但其缺点是对实际资料的要求很高,计算复杂,要求用电网络模拟或计算机模拟。目前常用于针对裂隙渗流本质的理论研究,实际工作中主要用于需要确定孔隙水压力与流速的情况。适用于研究区域比较小、工作程度比较高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问题(如岩体高边坡稳定性、地下硐室围岩稳定性等)断层两盘的岩性及断层力学性质,控制着断层的导水—贮水特征。发育于脆性岩层中的张性断裂,中心部分多为疏松多孔的构造角砾岩,两侧一定范围内则为张开度及裂隙率都增大的裂隙增强带,常具良好的导水能力岩溶水水对可溶岩石进行化学溶解,并伴随以冲蚀作用及重力崩坍,在地下形成大小不等的空洞,在地表造成各种独特的地貌现象以及特殊的水文现象,上述作用及由此产生的各种现象称为岩溶(喀斯特)。岩溶可以划分为地表岩溶和地下岩溶,此处主要讨论与岩溶水密切相关的地下岩溶赋存并运移于岩溶化岩层中的水称为岩溶水(喀斯特水)。由于介质的可溶性以及水对介质的差异性溶蚀;岩溶水在流动过程中不断扩展介质的空隙,改变其形状,改造着自己的赋存与运动的环境,从而改造着自身的补给、径流、排泄与动态特征。岩溶水系统是一个能够通过水与介质相互作用不断自我演化的动力系统:..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卤化物岩(岩盐、钾盐、镁盐),硫酸盐岩(石膏等)及碳酸盐岩(石灰岩、白云岩、大理岩)等都是可溶岩。卤化物盐类和硫酸盐类岩石分布不广,岩体较小,而碳酸盐类岩石分布广,岩体大,具有普遍意义。因此我们仅对分布最广最有实际意义的碳酸盐岩进行讨论。可溶岩作为岩溶发育的物质基础,其成分与结构对岩溶发育的控制作用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它作为溶解对象,不同成分与结构的岩石溶解的难易程度不同;二是它作为导水介质,在后期的构造应力作用下形成的裂隙有所差异,通过介质对地下水流动的控制而影响岩溶发育碳酸盐岩由不同比例的方解石和白云石组成,并含有泥质、硅质等杂质。在通常条件下,纯方解石的溶解速度约为白云石的两倍,故纯灰岩要比白云岩容易溶蚀2015/12/27对照《水文地质学基础》(王大纯编著)整理

2025年水文地质学基础笔记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8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小屁孩
  • 文件大小617 KB
  • 时间2025-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