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采煤塌陷区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12.25(5).doc


文档分类:建筑/环境 | 页数:约22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22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22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该【《采煤塌陷区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12.25(5) 】是由【资料之王】上传分享,文档一共【22】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采煤塌陷区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12.25(5)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DB61/TXXXX—202422ICS?—2024采煤塌陷区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技术规范DevelopingSpecificationsforlocalstandards(征求意见稿)(本草案完成时间2024年12月)2024–xx–xx发布2024–xx-xx实施陕西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DB61/TXXXX—202421目??次前言 II1 范围 32 规范性引用文件 33 术语和定义 54 总则 65 现状调查、问题识别诊断、可行性分析 76 塌陷区类型及修复目标 77 工程项目实施 88复垦修复质量要求.....................................................................................................................................149 工程质量检验与工程验收评价 1410 复垦修复工程的碳汇计量 1511 监测与管护 1612 档案管理....................................................................................................................................................17附录A(资料性)煤矿采煤塌陷区土地损毁类别… 18附录B(资料性)土地复垦和生态修复工程项目分类表.......................................19附录C(资料性)植被恢复植物选择.......................................…………………………………………….21参考文献 22DB61/TXXXX—20242DB61/TXXXX—20243前??言本文件按照GB/—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本文件由陕西省自然资源厅提出并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陕西陕煤曹家滩矿业有限公司、西安科技大学、陕西省国土整治中心、榆林市环境监测总站、陕西芩塬生态中药材科技有限公司、陕西圆融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本文件主要起草人:雷亚军、华照来、王路、吕扬、任帅锋、蒋超、李锦明、高晓军、刘小虎、彭龙贵、张海涛、刘耀斌、江涛、赵路爽、韩军、张晖、杨娜、麻斌、梁鹤、桑宏斌。本文件由陕西省市场监督管理局负责解释。联系信息如下:单位:陕西陕煤曹家滩矿业有限公司地址:陕西省榆林市榆阳区孟家湾乡马大滩马场村结合部。邮编:719000DB61/TXXXX—202422DB61/TXXXX—202421采煤塌陷区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范围本文件规定了采煤塌陷区环境综合治理的术语和定义、总则、现状调查、问题识别诊断、可行性分析、塌陷区类型及修复目标、工程项目实施、工程质量检验与工程验收评价、复垦修复工程的碳汇计量、监测与管护以及档案管理等内容和要求。本文件适用于陕西省行政辖区内由煤矿建设、采煤活动影响而导致的采煤塌陷区域的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工程。其他矿产资源形成的塌陷区域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可参照本标准。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5084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15618土壤环境质量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GB36600土壤环境质量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GB/T43934煤矿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技术规范GB50021岩土工程塌(沉)陷勘察规范GB/T50228工程测量基本术语标准GB50137城市建设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50288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GB50330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T15776造林技术规范GB/T30600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GB/T32864滑坡防治工程勘察规范GB/T33469耕地质量等级DA/T28建设项目档案管理规范DZ/T0133地下水动态监测规范DZ/T0219滑坡防治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DZ/T0266矿产资源开发遥感监测技术规范DZ/T0287矿山地质环境监测技术规程LY/T1607造林作业设计规程LY/T2252碳汇造林技术规程LY/T2253造林项目碳汇计量监测指南LY/T2356矿山废弃地植被恢复技术规程LY/T2988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计量指南NY/T1342人工草地建设技术规程TD/T1011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编制规程DB61/TXXXX—20244DB61/TXXXX—20245TD/T1020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设计规范TD/T1033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标准TD/T1036土地复垦质量控制标准TD/T1048耕作层土壤剥离利用技术规范TD/:通则TD/T1093-2024矿山生态修复工程实施方案编制导则DB61/T991土地整治高标准农田建设综合体DB61/T943陕西省行业用水定额DB61/T1247煤矿地下水监测规范T/CAGHP005采空塌陷勘查规范(试行)T/CAGHP006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察规范(试行)T/CAGHP011崩塌防治工程勘察规范T/CAGHP021泥石流防治工程设计规范T/CAGHP032崩塌防治工程设计规范(试行)T/CAGHP038滑坡防治工程施工技术规范(试行)T/CAGHP041崩塌防治工程施工技术规范SL62水工建筑物水泥灌浆施工技术规范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采区周围岩体内部原有的力学平衡状态受到了破坏,使岩层发生了移动、变形,从而涉及地表,使地表在一定范围内的高程发生变化而形成的块状、带状或不规则形状的变形或损坏的地面区域。。,依据土地治理方向,采取人工措施改变采煤塌陷地原地形地貌,使采煤塌陷地满足土地功能恢复和环境协调的地形重建活动。,应用工程及物理、化学、生物等措施,重新构建适宜土壤表面和土壤肥力的活动。,包括地上生物质、地下生物质、枯落物、枯死木、土壤有机碳和木(竹)产品。—202422DB61/TXXXX—202421一定时间段内林地、城市绿地的碳储量变化量,减去监测边界内的排放量,反映了林地、绿地对温室气体的清除能力和贡献。、活动或机制。总则采煤塌陷区土地复垦和生态修复是通过对煤矿地质环境问题的调查、勘查、监测,设计和实施有针对性的工程技术、植被恢复技术相结合的治理措施,有效解决采煤塌陷区环境问题,使环境达到与周边环境相协调,与城镇和村庄建设、生态建设、土地利用、旅游发展规划相吻合,助理乡村振兴。基本原则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本着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治理,谁投资谁受益的总体要求,采煤塌陷区环境综合治理恢复遵循下列原则。预防优先,源头防控落实矿山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将开发与保护同规划、同部署,在开采源头上科学预防与保护,坚持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减少对生态自然环境的损害,提高土地生态服务功能,确保采煤塌陷地复耕。,自然恢复按照“宜耕则耕、宜林则林、宜村则村、宜水则水、宜建则建”的原则,通过工程、生物、化学等手段进行采煤塌陷区的综合治理时,充分考虑复垦修复后碳储存、碳交易的需要,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充分发挥自然恢复力,使受损土地实现自我调节,达到可利用功能。,统筹实施将采煤区塌陷复垦修复与新农村建设、土地复耕整理、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以及交通、水利等其他工作相结合,实行田、水、路、林、村综合治理,边开采边治理,有效保护耕地和节约用地,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村容村貌,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功能提升坚持规划引导,坚持国土资源空间规划和相关专项规划为依据,统筹安排复垦修复工程,根据轻重缓急分期、分布、实施,节约集约利用土地,优化国土空间分布,就近利用、生态优先、明确责任、整合资金,使损毁土地复垦利用,生态系统功能提升。,全程监测充分发挥复垦修复中利益相关方的参与力度,在方案制定、实施、检测评价等环节征求公众意见,尊重当地传统、习俗、社会期望,切实维护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的合法权益。、含水层破坏、地形地貌景观破坏等地质环境问题。。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应在塌陷区经过1-2年的地质沉降稳定后才能启动。DB61/TXXXX—20246DB61/TXXXX—(沉)陷影响人员和重要设施安全时,对于已经稳定的,可采取相应治理措施,减少危害。对于未达到稳定状态的,应采取监测及应急治理措施,消除安全隐患。(沉)陷不影响人员和重要设施的安全时,对于已经稳定的可采取土地复垦、植被恢复等技术措施进行治理恢复。未达到沉陷稳定状态的,宜采取监测、警示及临时工程措施。、土壤重构、植被重建、废物利用、设施配套等工程措施,因地制宜,消除对人员财产、地面基础设施或地貌景观造成危害或影响的地面塌(沉)陷、塌陷裂缝,消除安全隐患,恢复有效耕地面积、增加产业用地供给、改善生态和人居环境,实现矿区生产、生活、生态空间融合和资源可持续利用。保障安全、修复生态、兼顾景观和产业发展。,坚持“以人为本”,防治矿山地质灾害,预防和修复含水层破坏及地形地貌景观破坏,保护耕地,复垦被损毁的土地资源。5现状调查、问题识别诊断、、社会经济与人文环境、煤矿生产建设、地质环境、土地利用、煤矿生态状况进行调查,具体包括地类、位置、面积、权属、损毁类型、损毁特征、损毁原因、损毁时间、污染情况、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等;了解土地的受损程度、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等,确定生态状况,为后续的修复治理提供基础数据。、受损预测进行识别、诊断评价,为受损土地复垦修复措施方法的选择以及目标任务确定打好基础。、复垦修复适宜性、生态恢复力进行分析评估和评价,确定复垦修复方向、目标和标准。损毁土地复垦适宜性评价,包括损毁程度、复垦潜力、利用方向及生态环境影响等。、问题识别诊断、可行性分析的具体方法和要求按照GB/T43934执行。《采煤塌陷区现状调查分析报告》。6塌陷区类型及修复目标市、县(区)政府组织有关部门及采煤企业,按照复垦与修复要求,以矿区为单位,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矿产资源规划城乡建设规划,编制采煤塌陷区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规划。《岩土工程塌(沉)陷勘察规范》、T/CAGHP005《采空塌陷勘察规范》中的要求执行。采煤塌陷区类型按照地表沉降幅度等指标分为轻度塌陷、中度塌陷、重度塌陷。具体参见附录A。、带状或不规则形状,以及国土空间规划情况,测量并确定需要复垦与修复的范围。DB61/TXXXX—202422DB61/TXXXX—,结合附录A确定塌陷区类型、级别,按照附录B的方法评价确定复垦修复目标。选择修复为耕地、园林、草地、林地以及工业建设用地有没有复垦为工业建设用地的,如果有,后面内容应该也加上、人工景观这里有人工景观,后面也要有等。,根据自然地理条件、矿山地质环境影响、土地损毁程度、生态恢复力评价结果、修复目标和参照生态系统,确定修复模式。修复模式一般包括自然恢复、辅助再生、生态重建等。,结合国土资源空间规划和相关专项规划,因地制宜设置各项复垦与修复工程项目,选择设施措施。,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矿产资源规划城乡建设规划,确定治理方法,编制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方案或规划。、谁制定方案,由政府主管部门、采煤企业按照各自的复垦修复职责分别编制方案。《采煤塌陷区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实施方案》应进行财务测算、效益分析;并组织开展财政、国土资源、生态环境、农业、林业、水利、城乡建设等部门和利益相关方的协调论证,有效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2024《矿山生态修复工程实施方案编制导则》和TD/《矿山生态修复技术规范第一部分:通则》中的附录A执行。、Ⅱ级工程、Ⅲ级工程。,具备独立施工条件,竣工后能形成整体效益的采煤塌陷区复垦修复工程为一个I级工程项目。,按照修复措施、工程部位、使用功能划分为Ⅱ级工程。Ⅱ级工程项目中,按照施工范围、方法、工序及材料划分为Ⅲ级工程。、Ⅱ级工程、Ⅲ级工程的具体划分可参照附录C。、Ⅱ级工程、Ⅲ级工程中选择一种或多种工程项目进行组合。、县(区)政府组织有关部门及采煤企业,按照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要求,以矿区为单位,确定采煤塌陷区复垦与修复项目,建立相关项目库,分年度有序实施。、招标应按照工程项目招标实施的有关规定执行。7工程项目实施所有塌陷区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工程项目或子工程项目的勘查、设计、施工方法和要求应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及相关标准的要求执行,同时满足《陕西省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技术要求与验收办法》中相关规定。、减缓,对重要人文和文物应进行保护。同时,应采取预防控制措施,鼓励对固体废物进行综合利用、对物种采集保护利用、对表土剥离及植被移植利用,对地质环境破坏、潜在污染、水土流失、煤矸石自燃进行预防控制。具体保护和预防控制措施按照GB/T43934《煤矿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技术规范》执行。DB61/TXXXX—20248DB61/TXXXX—、土壤重构、植被重建、景观营建均需符合GB/T43934《煤矿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技术规范》中的相应规定。土地质量应符合TD/T1036-2013《土地复垦质量控制标准》,土壤质量应符合GB/T15618《土壤环境质量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的要求。、地裂缝、边坡、崩塌、滑坡、农田水利、湿地进行修复,对泥石流进行治理。不同地形地貌修复的主要措施可参照附录C表2。不同地域地形地貌重塑的主要措施矿山区域地形地貌崩塌、滑坡、泥石流修复采空充填土地平整地裂缝修复地裂缝修复陕北风沙滩区--++黄土丘陵沟壑区++++渭北黄土塬区++++备注注:“+”表示有此项工程;“-”表示无此项工程类别。、削坡工程、加固工程(锚索、锚杆、固结灌浆、格构锚固)、拦挡工程(落石槽、栏石墙、主动防护网、被动防护网)等措施,配合截(排)水工程、护坡工程等辅助工程进行治理。、支挡工程(抗滑桩、挡土墙)、加固工程(锚索、锚杆、固结灌浆、格构锚固)、压脚工程等,同时配合截(排)水、护坡工程等辅助工程进行治理。、坡面型泥石流。沟道型泥石流在泥石流的形成、流通、堆积区内,采取废石、废渣、废土清理、拦挡工程、排水和排导工程,控制泥石流的再次发生和危害。坡面型泥石流在泥石流的形成区域内,采取废石、废渣、废土清理、拦挡工程,废石、废渣、废土的破面修整,修筑排导渠和坡面截、排水沟,护坡工程,控制泥石流的再次发生和危害。,可采用削坡工程进行治理,不同坡高和不同的边坡条件可选用不同的削坡坡型。a)高度超过20m的岩质边坡和高度超过8m的土质边坡,可采用阶梯削坡。阶梯平台宽度和平台间距根据当地岩土质情况以及其他地质环境条件确定,~8m,岩质边坡平台间距6~12m,土质边坡平台间距4~8m。b)高度小于20m的岩质边坡和高度小于8m的土质边坡,边坡上下岩土强度不一致,且上部岩土强度低于下部时,可采取“上缓下陡”的折线形削坡。c)高度小于15m的岩质边坡和高度小于8m的土质边坡,结构紧密的均质边坡可采取直线形削坡。从上而下,削成同一坡度,并满足稳定坡度。)黄土边坡修复应充分考虑崩塌、陷穴群、冲沟发塬梁峁和斜坡地段等因素。DB61/TXXXX—202422DB61/TXXXX—202421b)黄土边坡开挖时应充分考虑对已有建筑物的影响,以及后期工程建设对边坡的影响。C)黄土边坡应贯穿动态设计施工思想,结合施工中的动态观测资料,收集影响施工的各种因素与变化情况,及时调整修复方案。d)加固修复使用锚杆(索)方案适用于一般黄土地段。有腐蚀性底层、地下水较发达或土质结构较松散时,不宜采用。e)自重湿陷性黄土边坡、无锚固经验工程的黄土边坡以及一级黄土边坡,采用锚固修复方案时,应进行基本试验。,削坡工程量大或仅采用削坡法达不到稳定要求的边坡,应进行边坡加固,据不同的边坡条件选用不同的加固工程。a)对造成边坡变形增大的张性岩体裂隙和软弱层面,应采用注浆加固。b)对于易形成滑坡或小范围岩层滑动的岩体,可采用抗滑桩、锚索(杆)、挡土墙方法治理。c)对深部开裂、体积较大的危岩或不稳定斜坡,可采用深孔预应力锚索、长锚杆进行加固。d)对于软质岩,强风化的岩质边坡,松散土质边坡,和其他易造成塌方的边坡,可采用挡土墙支挡。,对局部不稳定或表面冲刷严重的边坡应采用护坡工程,根据不同的边坡条件选用不同的护坡工程。a)坡比小于等于1:,应采用干砌石护坡。砌石厚度不小于25cm,砌石基础埋深不小于30cm,封顶用平整块石砌筑。b)坡比大于1:,或易受水流或洪水冲刷的坡面,应采用浆砌石护坡。浆砌石护坡铺砌厚度40~60cm,对除砂砾质外的边坡还应铺砌5~25cm砂砾反滤垫层;同时,应沿纵向每10~15m设置宽2~3cm、用沥青或木条填塞的伸缩缝。c)坡脚为沟岸、河岸,暴雨中可能遭受洪水掏蚀的部分,对枯水位以下的坡脚应采取抛石(抛块石、石笼抛石和草袋抛石)护坡。抛石的厚度不小于100cm,坡度不大于1:,石块质量应符合有关要求。d)边坡的坡脚可能遭受强烈洪水冲刷的陡坡段,应采取混凝土(或钢筋混凝土)护坡。对边坡的坡比在1:~、坡高小于3m的坡面。应采用混凝土护坡,对边坡的坡比大于1:,应采用钢筋混凝土护坡,必要时需加锚固定,混凝土厚度25~35cm。e)在路旁或人口聚居地附近的土质或沙土质坡面,可采用格状框条护坡,格状框条可采用浆砌石或混凝土。网格尺寸一般2×2m,框条宽30~50cm,框条交叉点用锚杆固定,或加深横向框条固定,网格内种植草皮、或撒草籽。f)削坡后因土质疏松或废石、废渣、废土等松散土石堆,可能产生崩塌,危及行人、重要设施等安全的,在坡脚处应修筑挡土墙予以防护。g)修建的边坡排水系统应包括排除地表水、排除地下水以及边坡防水的措施。坡面排水系统应根据积水面积、降水强度、历时和径流方向等进行整体规划,并做好进出口位置的选择和处理,防止出现堵塞、溢流、渗漏、淤积、冲刷和冻结等现象。,达到沉陷稳定后,复垦为农用地的,可采用表土剥离、土石充填、表土回覆、土地平整、土壤改良、植物补种等措施进行复垦,原则上按照原地类进行复垦。地表沉陷形成低洼区并季节性积水的,可修建相应的排水设施,保证积水及时排泄,避免土壤盐渍化。DB61/TXXXX—202410

《采煤塌陷区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12.25(5)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22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资料之王
  • 文件大小378 KB
  • 时间2025-01-20
最近更新